特发性炎性肌病治疗策略

演讲者:医院卢昕教授

特发性炎性肌病包括一系列疾病如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散发包涵体肌炎(sIBM),幼年特发性肌炎(JIM)及肌炎-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

炎性肌病的国际研究中心遍布全球,包括欧洲,北美,亚洲。目前关于炎性肌病的治疗主要为经验性治疗,缺乏大规模对照研究,且多为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年MTX与AZA对比的随机交叉研究,年IVIG应用于DM的RCT研究,年发现环孢素A作用等同于MTX的随机研究,年MMF应用于PM与DM的单标签实验性研究以及年RIM研究。

CTX仍为特发性炎性肌病非常重要的一种免疫抑制剂,共有12项非对照研究提示CTX治疗炎性肌病时常静脉给药,可改善炎性肌病患者的肌无力和肺功能,对难治性肌病或肌病合并肺纤维化有效。目前认为,IVIG对治疗PM/DM有效,安全性与耐受性较好,尤其对难治性,进展迅速,病情较重的患者。

炎性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2项RCT研究提示功能锻炼在儿童皮肌炎中具有重要作用,患儿在功能治疗后肌力增强,可发现肌细胞中线粒体功能改变。1项实验性研究发现功能锻炼在成人PM/DM中具有作用,治疗后患者机体总携氧量升高,肌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变。

不同血清型表现的患者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难治性PM/DM因其累及脏器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伴间质性肺疾病的炎性肌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RCT研究,疾病异质性强,对治疗反应不一。亚临床间质性肺疾病在炎性肌病中较常见。并非所有类型间质性肺疾病均需积极治疗。来自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试验的经验提示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时机是:CT上肺纤维化范围扩大,FVC下降。抗CADM-抗体可用于鉴别PM与DM,是AIP、SIP发生的预测因子,是DM合并IL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抗合成酶综合征(ARS)相关ILD,靶抗原为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8种),在PM/DM中的阳性率约30-40%,ILD的发生率为70-95%,ILD类型多为慢性或亚急性,复发性,组织病理类型以NSIP多见,UIP/OP少见,HRCT多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或网格影,蜂窝影少见,预后一般,但易复发,治疗反应一般,推荐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加环孢素或骁悉。抗CADM-相关ILD靶抗原为MDA-5/IFIH-1,阳性率DM中约10-20%,ADM中约50-70%,ILD的发生率为50-90%,ILD类型多为急性进展型,组织病理学类型早期多为NSIP,晚期多为DAD,HRCT多表现为下肺或随机出现磨玻璃影或实变影,预后差,治疗反应差,推荐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静脉用环磷酰胺+环孢素。

心脏受累亦为难治性炎性肌病的一个重要表现,7-72%肌炎患者合并有心脏受累,心力衰竭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46.3%的肌炎患者死于心脏疾病,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心脏受累的治疗效果不明确,利妥昔单抗可能有效。

食道受累为难治性肌病另一个重要表现,由于吞咽肌无力引起的吞咽困难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疾病早期鼻饲营养,后期可做环咽肌切开术。单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早期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骁悉,硫唑嘌呤等。部分DM/PM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后好转明显。

钙质沉积为炎性肌病治疗的另一挑战,抗NXP-2抗体与钙质沉积发生相关,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已形成的钙质沉积无效,部分可自发缓解,但易复发,双磷酸盐可能有效。PM/DM患者均可出现HMGCR抗体,阳性率约5%,HMGCR抗体阳性与坏死性肌炎相关,与他汀类药物使用无明显相关。治疗后抗HMGCR抗体滴度下降,CK水平下降,肌力无改善。

目前生物制剂在炎性肌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IL-1拮抗剂大约在50%的患者中有效,利妥昔单抗在抗Jo-1抗体阳性组的作用优于阴性组。1型IFN可能是炎性肌病的一个潜在治疗靶标。

总之炎性疾病的治疗:首先应用糖皮质激素0.75mg/kg/d(40-60mg/d),联合硫唑嘌呤2mg/kg.d,或甲氨蝶呤7.5-20mg/w。如无效,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及硫唑嘌呤。对于难治性炎性肌病相关ILD,可选择环孢素A,此外可选择环磷酰胺,他克莫司,骁悉。生物制剂可选择IL-1拮抗剂,B细胞抑制剂,T细胞抑制剂,抗IFN-α制剂。

作者简介:张警丰博士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师

(文中图片转自网络)

(以上内容为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独家制作,其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yf/220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