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海口、三亚的城中村改造正火热进行中,大家对此各持己见,而天涯网友“俊采兴驰”的帖子对此的分析还是很深刻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楼主:
今年以来,有关三亚市月川区棚户改造的网贴在天涯时有见之,想必其他平台也有不少。直观的感觉就是棚户区改造遭遇不少阻力。网民有时候也见怪不怪了,究其原因,终归是一个“利”字。中国正快速进入多元社会,社会各阶层、群族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日益分化,站在自身角度逐“利”也越来越常态化。但所有的这些小“利”汇集成社会发展的大“利”之后,总会有一个向前的主流方向,换而言之,有些小“利”未必和大“利”是同一方向,它可以存在,但必定代表不了主流民众的利益。
作为一个海南土著来说,以我的观察,至少是海口和三亚两座龙头城市,他们的城中村几乎不能定义为传统的“棚户区”,海南这个新兴的省份以及房地产业这些年的发展,造就了大多数城中村的民居都是钢筋混凝土盖的小楼房,比起内地老工业城市的“棚户区”概念,海南棚户区的个体楼房居住条件简直上了天了!但中国人总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就是个体好不等于整体好,就跟中国足球队一样,单个挑出来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组合起来却永远不是一个整体,自然也取不了好成绩。海口和三亚的城中村也是如此,这些年城中村盖楼,用“野蛮生长”来形容不为过。我身边的海南城中村和网上看到的海南城中村基本建设思路是一样的,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会有顾小家不顾大家,顾大家就要吃亏的思想。反映到实际建筑形态,就很直观了,城中村大家的楼面挨着楼面、窗户挨着窗户,楼面几乎占据了所有可以占为己有的空间,来扩充楼内部的空间,甚至一些边边角角的空间,城中村的建筑也会自适应的长出来。
笔者路过时经常有疑问,这样一些小犄角、契型、三角形的空间,住户打算拿他来干什么呢?难道还要专门为此形状定制内部家具?恐怕还是先占先得先有利的思维在作怪,这样衍生出来的每家“小利”观,别说在一个村里,就是相邻的邻里之间,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大利”观,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到村里人经常因为争地争楼面闹得不可开交,兄弟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也成就了政府将其定义为“棚户区”缘由,也是许多网友提出的,城中村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伤疤”。村民都觉得自己的房子很好、很大,大家一组合起来,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棚户区,成了脏乱差的典型,别说“我们村民自己注意一下卫生、消防安全就可以解决了”,从现状来看,这就是掩耳盗铃。疯狂野蛮生长中的城中村,没有统一的“大利”观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未来扩建的余地根本就不会考虑,在各家地盘已经固化的情况下,你让谁家的墙后退半米,人家估计都会和你拼命。所以现代城市整体利益标准来说,野蛮生长的城中村无异于一块“伤疤”。
不过,纵使是“伤疤”,也是因“大利”而看。前面笔者也说过,多元化的社会里全体市民的“大利”与村民的“小利”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候甚至相反。放到城中村建楼的村民或者楼主来说,城中村建了一栋大楼,无异于捧了个金饭碗,相当于进入了一次投资,终身回报的“包租公”、“包租婆”序列。从网络平台的租房资源可以一窥究竟,城中村是城市租房资源的一条主力军,这意味着,其实在城中村野蛮建楼,早已超越了自家居住需求,早就是一门生意经了。由于这些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海口和三亚城中村的民居楼如雨后春笋般往天空冒,不在其中的人还以为村里人还真富裕,随便哪家盖个五六层都是顺手拈来,其实局中人早已明白,这门生意经已经发展成一项超越本村居民范畴的灰色产业,城中村村民只要出地,自然有外来投资者给你投资盖房,然后约定怎么分。这立杆见影的带来了城中村违章建筑的疯涨以及各色外来人口的大量聚集,“包租公”们生意兴隆但并没有带来太好的口碑。从网络租房平台的租客评价来看,租客看重城中村出租屋最重要的点,第一是便宜,第二是方便,吐槽点也是由于这种不受约束的便宜和方便,带来的人员杂居,治安、卫生差,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这类出租屋多由低收入者或者收入不稳者租住,且人员流动性大,多数租客在收入稳定后都会选择搬离这种环境,就是对城中村最好的评判。
反观很多本地“包租公”群体们,还沉浸在乐享其成、其乐融融的安逸环境中,自认为什么口碑什么评价其实并不重要,铁打的楼房流水的住客,只要有人来租就行。这样“包租公”们也算拥有了自己的一项“产业”,可以以最悠闲的代价换取稳定的收益,在这样的温水煮青蛙的环境当中,最致命的是消磨了本村原住民的进取精神。昨天我看有网友转发政府统计,在政府的调查中显示:“月川村的村民就业率非常低,大约90%的村民没有固定工作。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整体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面临就业困难;第二,许多村民已经习惯于目前从事租赁房屋,依赖房租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从事其他工作。甚至大约95%以上的村民不愿意接受就业方式的彻底改变。”这个还能说什么呢?穷不可怕,怕的是丧志。谁愿意长期租住在脏乱差的城中村呢?谁安心于住在棚户区呢?这已经是一项低端产业,产业规律本身决定着其随时就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被政府退市的风险,而原住民们还把它当做铁饭碗金饭碗,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更新生产能力以及儿童教育培养,这不好笑,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经常听到不少大陆朋友说起,来海南后发现怎么很多海南家长对于小孩上不上学并不关心,很多村民整天无所事事、天天喝老爸茶,他们钱从哪里来?他们是干什么的?年纪轻轻他们以后怎么办?这些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包租公”群体的现象,但造就了内地人对海南整体民风的印象,实在可悲。
这方面,其实外来投资者比本地原住民看的更清楚,想的更为透彻。投资城中村,盖小产权房,如果拿来租的话,资金回笼周期是漫长的,对于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快速变现的投资才是好投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投资城中村小产权楼呢?解决途径也很简单,一是再次售卖出去,二是坐等政府拆迁赔偿。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低端租房业这种被退市风险高、资金回收慢的方式是其最终的资金回报、退出途径!这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外来投资客和原住村民的利益取向不可能统一。政府要城中村改造,村民忧心的是“包租公”产业,投资者看到的则是资金安全变现的时机,在村民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求不合理赔偿和就业安置条件中,投资者才不会管什么生计,只要拿够赔偿,拍马就走人,有的是投资机会。剩下的,就只有整天忧心“坐吃山空”的原住村民,甚至滋生了海南很多地方发生过的拆迁的钱用完了就去政府闹,以此为生的荒诞现象。
这是海南传统“包租公”一代、二代甚至是三代必须正视的问题,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现在市场经济社会,没有过硬的本领,富过一代都很难。别再抱着这个所谓的楼饭碗消磨意志、喊苦比穷了,难道比我们这些没房的打拼者,你们可能的租客还惨么?
最后,还想多掺和一句。这两年从中央政府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强调依法治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在法律面前,政府和被拆迁者都应保持敬畏和克制,以法律来衡量和约束各自行为。不要再出现海口琼华村这样,村民用爆炸物肆意抗法、部分执法人员违法殴打村民这种双方违法之事了,到头来是两败俱伤、家乡无光。我们海南西部民风素来彪悍,彪悍在法律底线之内,就是敢作敢当的褒义词;超出法律底线之外,就会危机社会其他居民的利益。试想,如果为拆迁私利满大街扔山猪跑,有谁会支持这种行为呢?最终只能失道寡助,路越走越窄了。
对于这样的话题,你有何看法呢?
马马留言告诉海哥或者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帖跟帖讨论吧!
来源:天涯社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原帖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yf/220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