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凌晨,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完成解剖。在2月25日刊出的《法医学杂志》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尸解报告公布,并明确称新冠肺炎病变仍聚焦肺部,其他脏器损伤的证据不足。
结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对于心肌及心外膜、肾脏、脾脏、消化道器官、脑部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的通讯作者是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也就是承担遗体解剖的主要人员。
钟南山院士24日曾给参与解剖的法医刘良打来电话,表示前线医生正焦急地等待解剖结果,以便对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当时,刘良表示,解剖团队正在抓紧时间讨论,初步结果可能于近日公布。
以下为预出版的报告PDF版截图(点击图片后可缩放大小)——
遗体解剖的目的是什么?
记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并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研究,是出于什么目的?
刘良: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病毒伤害了病人的什么地方,我们叫靶器官。第一,我们可以探讨它的传播途径。第二,我们要针对这个地方,研究用药。还有就是弄明白这个病毒是通过什么机制让肺受到损伤的。如果找准的话,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措施。没有尸体解剖的话,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对手,也搞不清楚它打击你的方向,整个是茫然的。
第一例解剖手术为何迟迟才进行?
早在1月22日,刘良就呼吁对新冠肺炎逝者进行病理解剖,并联合团队向相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强调病理解剖的重要性。然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手术一直到2月16日才进行,这期间刘良团队遇到了什么难题?
刘良:首先,场地保证不了,解剖场地必须是要负压的,但我们国家只有负压的实验室,没有负压的解剖室。伦理方面,我们要征求死者家属的同意,我们得面对面去沟通。这里包括时间、空间上的问题,所以难度很大。
记者:您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态是怎样的?
刘良:我着急,因为不断有人死去,然后都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他的病变,对临床治疗是非常有价值的。
家属同意捐献遗体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2月15日下午刘良接到通知,有家属同意捐献亲人的遗体做病理解剖,医院同意将一间小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刘良:医院的手术室是一个带负压的空间,所以它是比较适合我们做的。我们把里面非必要的东西全部清走了,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不造成室内一些血迹的污染。因为除了空气以外,它还对地面、对下水有影响。
记者:您进去之前要做什么样的防护?
刘良:我们跟临床医生一样,要做各种防护,当然我们的防护级别要高。我们戴三层手套,两层口罩,帽子戴两层或者三层,然后护目镜加上防护屏。服装的规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别好,不透风不透气。这样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给封闭掉。
第一例遗体解剖持续近三个小时是平日的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点左右,刘良团队三人进入解剖间,开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刘良:解剖前,我们集体给他鞠躬,鞠躬时间特别长。我们对这位逝者是非常非常地尊敬,发自内心非常感谢这些人,他们是大爱。
平时做一例解剖手术,刘良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却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几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点五十分才结束。
记者:这次时间长的原因是什么?
刘良:第一是第一例,要谨慎小心一点;第二确实是很难受。人在里面缺氧,到后面缝一针就大喘气,腰也不舒服。穿上那个服装,就跟宇航员一样,闷在里面汗不停地往下掉,会有脱水的情况。下半夜,也有饥饿的状态。
来源丨法医学杂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编辑丨圈圈圆圆圈圈
据说99%的人都在看▽
◆最新!“离汉抵京确诊患者”女儿首发声:相信调查结果!小区物业:患者抵京时不知她已感染
◆刚刚,教育部重要通知来了!
◆店刚开就遇上疫情,温州老板做了一个决定!4天卖完10万元库存食材
稳住!我们能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220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