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一直以来,关于群众文化的定位甚至于它的提法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在群文系统内部看法相对比较统一,但来自外部,尤其是专家的声音明显也应当引发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比如“公共文化”这1提法就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的这篇文章就很有代表性。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建设重心逐步下移已成为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构建日趋引发人们的关注。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是公民在闲暇时间以满足本身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自我文娱、自我教育、群众性参与为主要情势的一种社会化文化空间。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一种大众为满足本身文化需求而构成的自发的文化活动;第二,它之所以是公共的,是由于它是大众广泛参与的,为大众所共同需要的。一个健康的、自主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市场经济一样,是构成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任务在现阶段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良,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也取得了相应的物资条件;闲暇时间的增加使人们日趋从为生计奔忙的忙碌中解放出来,开始有了从事文化艺术活动、满足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的客观条件;快速发展的都市化、信息络化进程一方面使人具有广泛而迅速的社会联系,另一方面又使个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现象日趋严重,使人们渴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换;都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问题和文化适应问题,需要在公共文化生活所提供的空间里进行社会和文化的整合;而城市老龄社会的来临也提出了老年人文化需求的迫切问题。人们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审美情趣在快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日趋强烈。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情势在日趋多样化,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品位也在不断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提高。所有这些,都是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发展的动力,都会促使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发育并逐步走向成熟。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是满足大众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特点,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对广大市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类文化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舒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是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要的重要情势。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大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大众满足本身文化需要的进程,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进程。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自主的、同等的交往是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取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的。在公共文化生活空间里,个人的文化活动结合成一种社会的文化活动,而这类社会的文化活动又成为个人发展其文化活动能力和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条件。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发扬大众文化活动的自主性。人民是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主体。文化建设究其根本而言,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事业。文化建设若是失去了大众自主的广泛的热忱参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进程中,政府的热忱扶植和强有力推动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充分重视大众文化活动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大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注意建立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适度平衡和良性互动关系,培养和提高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为大众的自主创新留下空间。如果文化建设只是政府行动,总是自上而下地采取行政手段推动,过量地包办代替,管头管脚,忽视发挥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抑制和挫伤大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忱,结果徒有情势和声势。如此,便会偏离文化建设的白癜风能不能治好根本目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