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阿斯利康公司协办的中国早期肺癌诊治协作组成立大会暨肺癌精准医学峰会在羊城广州举行。共有来自全国的余名呼吸科医生参加了本次大会。会上,多名业内权威专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如医院张国桢教授《微小肺癌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与进展》;医院呼吸内科张艰教授《无创性检查在肺癌筛查中的优弊》;医院呼吸内科金发光教授《肺结核介入诊断新技术》;医院呼吸科胡洁教授《TKI药物获得性耐药机制的探索》等。本文将重点为大家介绍首都医科大学王辰院士和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周彩存教授的报告。
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治策略
王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大量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持续增长,肺癌防治形式紧迫。吸烟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控烟、完善肺癌三级防控、加速建立适合国情的肺癌筛查与肺结节处理方略,有利于提高生存。
中国肺癌疾病负担持续增长,防治形势紧迫
肺癌是头号肿瘤杀手,据Globocan估计,全球肺癌每年发病人数为.5万,死亡人数.0万,而中国是世界上肺癌的高发区之一,近10年来,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寿命损失年远高于世界水平,且仍迅速增长。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肺癌具有男性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城市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农村的特点。已有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肺癌发病风险增加9-10倍,重度吸烟者增加20倍,可见,吸烟是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目前,中国吸烟人群仍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肺癌疾病负担。因此,加强肺癌防治迫在眉睫。
加强控烟,完善肺癌三级防控是肺癌防控关键
中国肺癌防控的总体策略是由一级预防、早诊早治和创新肿瘤治疗共同组成的三级防控体系。
首先,加强控烟是预防肺癌之首善。美国已有通过控烟成功降低肺癌发病的经验,我国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烟草控制与戒烟干预,加强控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立法。
此外,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生存期的关键。研究发现1A期肺癌患者的10年生存率高达92%,而IV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2%,晚期肺癌抗肿瘤新药物平均无进展生存期7.9个月,而大多数75%患者在确诊肺癌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
王辰院士指出,筛查可提高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已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通过筛查而成功降低疾病死亡率的报道,因此寻找适合的肺癌筛查手段路径,及时发现、鉴别和应对肺结节对肺癌防治至关重要。
建立适合国情的肺癌筛查与肺结节处理策略
肺癌筛查的一般流程是对选定高危人群、进行影像学或生物标志物检测,如果发现病灶则对肺结节进行分析、判断及进一步处理。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肺癌筛查技术手段,在筛查流程的关键关节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需要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肺癌筛查与肺结节处理方略。
在高危人群的选择方面,目前对适合筛查的高危人群尚无明确定义,欧美、美国和我国指南推荐对年龄、吸烟史以及其它危险因素的推荐方面无一致结论。我国LD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推荐的高危人群如下:(1)年龄50~75岁;(2)至少合并以下1项危险因素:①吸烟≥20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②被动吸烟者;③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④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在标准化筛查手段的确定方面,目前的肺癌筛查主要运用影像学和血清生物标记物检测两种技术手段。LDCT由于可降低肺癌死亡风险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筛查,但存在假阳性、过度诊断和辐射伤害等缺点;生物标志物能反映肿瘤的分子学特性且检测方便,是肺癌筛查的“潜力股”,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假阴性较高,肿瘤异质性高,研发困难等。因此,生物标志物与LDCT联合筛查模式是肺癌筛查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中国国情、人种、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肺癌筛查不能照搬国外模式,未来应展开大量的大样本、前瞻性肺癌筛查研究,从而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肺癌防控策略提供循征医学依据。
此外,在小结节的危险分层和随访策略方面,BTS指南明确指出:危险分层和随访策略是临床决策的首要问题,中国肺结节随访共识的推荐见下图。
吉非替尼——肺癌精准医学的基石
周彩存教授在报告中指出IPASS等八项项临床研究指导,为大家揭示了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病人在治疗上应首选靶向药物。
临床研究验证TKI卓越疗效
对于EGFR突变人群,IPASS、First-SIGNAL、W、NEJ、NEJ、OPTIMAL.EURTAC和LUX-Lung3、LUX-lnng6这八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EGFR突变人群一线采用EGFR-TKI治疗与化疗相比,能够提高患者的0RR,延长患者的PFS,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周彩存教授指出,随着靶点选择的精确,靶向治疗的中位生存期越来越高,从此前的8个月延长至35.5个月,增加了4.4倍,极大提高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TKI治疗的确能带来更大的生存贡献。
策略一:所有患者,常规检测
驱动基因检测带来的临床获益:
伴有已确定驱动突变的患者中,接受靶向治疗者的生存时间较未接受靶向治疗者明显延长。多重基因组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向治疗和入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
多部指南均强调治疗前的基因检测:
ASCO指南:考虑用EGFRTKI进行一线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该进行肿瘤EGFR突变检测来确定适合一线使用EGFRTKI还是一线使用化疗药物治疗。
ESMO指南:①进行个体化治疗决定前应有足够的组织材料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子检测
②在疾病进展时应考虑重新检测
NCCN指南:对晚期非鳞NSCLC及不吸烟/小标本鳞癌的治疗强调了治疗前必须检测EGFR/ALK,并指出“多重/下一代测序项目应该包含这2个靶点的检测”
原发肺癌诊疗规范5版:对于晚期NSCLC、腺癌或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EGFR及ALK基因突变检测,检测前应有送检标本的质控(包括亚型确认及样本量确认)
中国EGFR突变检测现状
周彩存教授介绍:截至4年12月,全国共有家医院建立了院内EGFR基因突变检测平台。-4中国EGFR室间质评结果显示,中国EGFR检测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策略二:突变患者,靶向先行
从PFS和缓解率看,八项随机研究奠定了TKI在EGF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中一线治疗的地位。
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缓解率高于二线治疗15.2%。
周彩存教对WJTOG研究进行了解读,指出对于突变阳性患者,错失TKI治疗才是最可怕的问题。WJTOG研究的最终OS结果分析表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获益超过3年;顺铂/多西他赛组中,8例患者(9%)在其治疗过程中从未接受EGFR-TKI治疗;而吉非替尼组31例(36%)的患者从未接受化疗;两组的生存期分别为13.5和44.5个月。
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也明确指出指出:对于明确的突变阳性患者,(包括19DEL及LR)均首选推荐的应为TKI治疗。
TM的重要性
在奥希替尼临床进展分享中,周彩存教授对AURAⅡ期研究的数据做了解读,指出TKI经治的TM阳性的耐药患者应用无论PFS还是DOR都有很好的获益。提示了使用TKI治疗后的患者检测TM的重要性。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jc/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