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西医学方面,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学从肺肾角度研究,通过补益肺肾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论述了肾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肺肾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肺肾相关性的西医学研究,以及从肺、肾角度出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研究,为中医调理肺肾两脏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据流行病学显示:美国的IPF患病率为14~28/10万人,法国每年的IPF患病率6.8~9/10万,即法国每年至少有名新患者。IPF的最初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随着疾病的恶化则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表现,最终死于呼吸衰竭,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IPF属于中医学“肺痿”“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苏凤哲认为,不论阴虚或阳虚肺痿,病久都会殃及肾脏,形成肺肾两虚证,从而肺叶萎弱失用。刘晓艳等认为老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主要病机为:肺肾亏虚,肾不能纳气归根,主张在治疗时注重补益肺肾。张纾难等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收集例IPF患者资料,通过分层聚类指标变量分析发现肺肾气虚证是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证型,高达35.1%。因此从中医药寻求新的突破点是IPF治疗的一大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1肾、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五行学说认为:肺属金,肾属水,肺与肾于五行中属母子关系。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资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时病论·卷之四》曰:“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在脏腑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纳气。《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人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司,但与肾的纳气功能密切相关。肺气肃降,有益于肾纳气,而肾精、肾气的充盛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在水液代谢方面,《医方集解》云:“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代谢和输布。肺气宣发,向上向外布散津液;肺气肃降,向下输送津液至肾,并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膀胱。《素问·逆调论篇》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肾主水是指肾主司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都有促进和调控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的机能依赖于肾气及肾之阴阳。肺、肾两脏共同维持机体的水液代谢。肺、肾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机体正常运行。
2肺、肾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
在病理方面,肺、肾之间互相影响。中医学认为“肾无实证,肺为娇脏”。两者在病理上的关系大多表现在虚证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亏虚,摄纳无权,不能潜藏肺吸入的清气;外邪袭肺,肺失宣降,病久及肾,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气短喘促等症状。《临证指南医案·喘》指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王肯堂《证治准绳》云:“肺虚则少气而喘,若久病仍迁延不愈,由肺及肾,则肺肾俱虚。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皆使气失摄纳,出多入少,逆气上奔而发喘。”《医悟·卷五》曰:“外感之喘出于肺,内伤之喘出肾,喘之始出纳不利,病责之在肺,喘既久,升降不调,病遂及肾。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者也。”认为肺痿重症主要是因为“肺虚络瘀”,肺肾功能的正常运行是络中气血充足的重要条件。故治疗肺痿时,调补肺肾,疗效显著。
特发性肺纤维化大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合并肺系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且IPF常引起肺系及肺系外的并发症。在IPF的治疗上,西医学尚无肯定、显著有效的治疗药物,推荐药物有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和治疗IPF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抗酸药;不推荐及酌情使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乙酰半胱氨酸、波生坦、马西替坦、伊马替尼,因长期服用上述药物,患者的身体和心里都难以承受。外科治疗上,肺移植的开展为一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从长远移植疗效来看,有待进一步观察。虽然西医学在IPF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但IPF是慢性、进行性疾病,长期的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特别是老年IPF患者常伴有合并症及并发症,更难以坚持治疗。中医药由于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且具有辨证论治及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优势,在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为中医辨证治疗IPF提供了契机。该文从肺肾两脏出发,通过简单论述肺肾两脏的生理、病理及与IPF发病及治疗,进一步证实了肺肾同治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较单纯运用西医常规治疗能收到满意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究。
编辑:寇真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jc/220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