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恩祥国医大师、中央保健专家

年7月生,河北唐山人,医院主任医师、内科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年1月荣获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年8月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肺病和急诊分会主委,世界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荣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要

相信这是对的,对中医要有信心。你不要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将来咱们就成副产品了。人家干了两千年都是主体,咱们现在有了西医了就投降了,就成这个了,所以这要注意。

1路志正、任继学、王玉川、朱良春对大医精诚的理解

我很崇敬“大医精诚”,近几年我们开过几次以徒弟、以学生等为主的座谈会,反复讲过关于对大医精诚的体会及感悟。在近些年的各类学术会议上,也多次讲过。

孙思邈是唐代医家,比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晚几百年。但是我想孙思邈并没有去希波克拉底那儿拜师去,所以他想的这些东西西方人想了,咱们也想了,而且咱们想的更为细致。他提出来“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些事难道不是咱们现在也应该考虑的吗?

“凡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已了,深自误哉!”这个是考虑怎么学习认真的,不要马马虎虎道听途说就来了。医学不是文学艺术,而是学术,它有它的学术内容、内涵,它有它的规律。

孙思邈讲到“若有疾厄有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姸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的要求就是对待病人态度要一致,不能有亲疏之分,给你看病就是看病。我们在临床中谁都会遇到这些事。

他还提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他这个观点很深刻,对医者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医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修自行车,轱辘掉了换一个新的就可以。它有很多的变化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家属跟病人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社会的网络这些东西,所以你要注意。希波克拉底也说过不太正派的人你不要教他学医,都有这样的要求。

我认为“医精为业,心诚待人,学术精深,诊疗精细,对工作要有诚心,对中医学术要有诚信,对患者要有诚意”,这都是“诚”字的发展。比如有的人他上来就用西药,一个可能他熟了,再一个就是他对自己的中医没有信心。这个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已经评了两批国医大师,我和前一批有些老师也都很熟。路志正老师现在也95岁了,路老提出来“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勤奋是天天勤奋,不是勤奋两天就不勤奋了。第一届的国医大师也都是我们老师辈的,王玉川老师刚病故,他一直到病故之前还每天看书。人家是90多岁还看书呢,还去琢磨事。路老提出“临证贵辨析”,要思考、要分析、要熟练这个辨。“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别半途而废,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

还有任继学老师我也特别佩服,路志正和任继学对我们这些人特别关心,什么事都找我们做,有什么建议也都跟我们提。任继学也是会读书、善读书,一直在读书。走到哪儿先上书店买书。他的藏书也挺多,他去买书干什么?他看,看了他就说,他就给我们讲。中医的、西医的他都买,都下功夫,所以人家提出来“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名医”,不是想成名,“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任继学老师已经不在了,他病故以前我还去会过一次诊,见到我们都不能说话了,哭,掉眼泪呀,他们这些人对中医的诚心诚意很突出的。

还有朱良春是去年底去世了,也是99岁了。这位老先生也是很让人敬佩的,他老师给他写了八个字叫“发皇古义,融会新知”。那是几十年以前就有这个想法,说他非常精读经典,发扬提倡中医药。并很推崇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觉得“学术精深,辨治精准,诊疗精湛,诚心,诚信,诚意”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都是我们一块儿研究过的,这是学习国医大师跟“大医精诚”的时候我的一些想法。

2在临床当中你不把这些弄熟了,怎么能应用自如呢?

(一)中医继承工作仍需重视

我经常听到有一些西医说,你们这个中医怎么越弄古的越好呀?读经典,经典都是古典。西医是要新的,人家的指南一有新的指标新的指南马上就切换。咱们是强调继承,强调继承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要继承?我们中国医学的著作哪个国家也比不了!多如牛毛。真是这样,数不过来呀!大本的小本的,大本的一大摞几十本,小本的很薄的都有它的价值!

中医历代总结的“认病、诊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都来之不易的!哪一点都有精彩的东西。

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人体、自然、四、四诊八纲、正气与邪气等之间的关系”,你需要的时候都要显现出来在脑子里,在临床当中你不把这些弄熟了,怎么能临床应用自如呢?

创新中医是现代研究强调的,继承他们不太强调,就是中医自己想到了。现代的研究好多人挺感兴趣,特别是西医或者是搞药的,他强调现代的科学的问题。其实中医药的发展取决于历代医家的思悟研究,以及反复临床实践的总结,也有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和借鉴。

(二)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

我讲一讲从中医的角度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多做临床,为什么有的医生拜师不断呢?过去有的医生拜十七八个老师,这都是有他的道理的。

1、“读经典”。

经典是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医疗经验,医疗论述,医疗著作,《伤寒》也是,《内经》也是,总结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华。我就举个例子来说吧。

《伤寒论》,汉代的张仲景,他那个三承气汤,到现在来看治疗便秘我看也很好。他还有一个麻仁丸,老人的、热病的、习惯性便秘的、胀气的都能够治疗,这几个方子治疗很广泛的。

你看咱们教科书里面有多少伤寒的方子,如果不好的话能传到现在吗?所以有他的道理的。我跟他们说过中医的著作是不断补充的,那个时候的人是全靠自己的收入,没有谁补助他,也没有什么课题可以去申报,也没有到哪儿发表文章的地方,都是自己写,自己刻,找人出的这个书。这个书可信吗?他们觉得不可信,他们认为不符合循证医学的根据。

《伤寒论》这个“风寒者,麻黄汤主之”,他就是这么一句话,包含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他一开始认识了,到后来接受了,到后来发展了。现在搞《伤寒论》有好多家,哪个学校都有伤寒教研组,它还是有用的。如果没用的话何必还弄呢?有些怎么不弄呢?他是实实在在的收集了临床当中的精华来写出自己的心得。所以这些我觉得从他的发展过程、成熟过程来看,经典就是宝。

2、“做临床”。

你要是当中医就不能离开临床。我在我们那儿当过两年中医处处长,把我憋屈的,一个是我不愿意干,一个是我不能够完全都投入到临床了,只是一个礼拜上一两回门诊。后来我不干了,就回科了,回科当主任去了,50多张床那时候还挺满足,那是80年代。所以不能离开临床,离开临床你就没有抓手了。

前些日子北京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的孙女萧承悰(音),为纪念萧龙友先生诞辰周年,非让我去发言。萧龙友先生原来当官的,但是不干了,开始学医,先学药,到那儿去认药去。然后自己看书,又去拜师,逐渐逐渐成了名医。

没有临床你怎么发现问题?咱们搞临床的怎么发现好坏呢?怎么发现闪光点?怎么报课题呀?坐那儿编?能行吗?所以必须得在临床当中,我们搞临床的大夫看临床有没有闪光点,我后面还要讲,不多说了。

3、“取众长”。

就是都要学一点。我们有两种,现在是一个院校派,一部分是徒弟,现在的徒弟也成为了某一个老师的学派代表人、传承人,这些都很正常。要知道学派虽然不同,但是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方法学的东西,我认为研究生就是要把方法学搞清楚。医院里培训、轮转,我觉得研究生就是研究生,应当搞自己的相关的课题,找方法学,这是很重要的,你只有掌握方法学以后才能够搞一些科研嘛。

博采众长是必要的,特别是学徒的更应当博采。因为他老师看什么好他一定看什么好,但是一个老师他很局限。我们原来就是大内科都看,现在我转到呼吸了,来的病人也全是呼吸的了,疑难病也有、慢性病也有,所以就得琢磨这个事了。个人在学习当中积累一些东西,才能提高一些认识。

(三)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

1、细观察。

就是要观察四诊,疾病过程要了解,用药的症状变化,他的疾病的规律性,这些都是我在临床当中跟以前搞传染病的时候积累的认识。

2、善思悟。

你得琢磨问题,你老是像西医那样看书,人家是规范的很完善,治个哮喘全世界都是这一个方案。咱们不是,咱们琢磨是哪方面可能就是拿出一个自己的思路的方面,你要验证要思考它是不是符合这个疾病,是不是疾病的主证?现在咱们看病老是往肾上绕,没必要,看什么病就了解什么病。我这些年看保健的多一点,对老年病方面也有一些体会。

昨天有一个病人他主要来看咳嗽来了,他85了,挺大岁数了。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行了,不能这么看,你都给他弄上。他一会儿腰疼了说出来,一会儿睡不着觉了,一会儿尿多了,一会儿没劲了,你怎么弄?你还得抓住主证。“思悟”这个问题,我解决什么?比如说我也经常到外院会诊,人家让我会诊解决什么问题?你得考虑呀!你不要一把抓,上来就是补肾又是益气,不一定!要看实际的情况,要思考人家的成功和失败。有的也是中医会诊过的,也有西医会诊过,你要考虑你要切入什么。

3、写文章。

这个“写文章”也包括应当报课题。文章应当是实实在在来讲的话,是写自己的东西,自己研究的东西,自己观察的东西,自己发现的东西。这也应当很重视的,我们这个时代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跟你们说一个国医大师,第一批的,搞了一辈子保健没写过一篇文章,也不开会,就思考、观察、看一些疑难病,反反复复的去做,但是他没有写什么东西。现在不行了,那是人家传下来的老的保健医,所以现在90多了还看病。那时候可以,我想今后就不能不写文章,不搞科研,我觉得也应当带点学生,这都是有用的,不要觉得是麻烦是负担。

(四)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两法

我很赞成“中西医并重”。我觉得从大的政策上来讲是这么提的,“中西医并重”,是过去团结新老中医等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的政策。还有“中西医两法”是可以互补的,可以互相链接的。我个人看呼吸,也得看片子,也得看肺功能,也得看一些其他检测的标准,确实我还比较认真的看。

治疗方法的选择我大多数还是选择中医的,很少用西医的西药。医院西医水平比较高,所以我到他们那儿会诊我也不太谈这些东西。但是我看这些东西,我了解这些东西,在这方面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人家请你去不是让你讲西医。

3临床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一)注意在诊疗中仔细观察患者脉症等临床表现

我觉得现在咱们看病太快了,太粗糙了。我看病病历要写主诉,疾病的过程这些情况。临床的主证表现,不要弄一大堆不相干的。我们在审药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情况,啥都治。我觉得针对一些主要症状去探讨比较好,你别想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全抓出来了,没那么容易!特别是岁数大一点的病人还是要捋一下,哪个是先,哪个是后。

中医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的问题,正与邪的问题,大的问题首先要讲清楚。“八纲”里面的阴阳很重要,“表里”很重要,“虚实、寒热”都很重要,但是下面还有好多东西,不是就这几个,所以在分析疾病的时候应当有一个系统的东西,有一个总体的思考。我说的思考不是光看书本上三个证候,比如说咳嗽风寒,风热,风燥,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其实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它也都是咳嗽,只不过初发的慢性的,时间更长一点,所以出现的并发症多一点,是这么认识的。

所以在临床当中我们应当首先要按顺序来做,完了辨证、理法。下面要开药了,养阴益气的要开养阴益气的药,宣肺止咳的用宣肺的药,用止咳的药,就管住你了,让它管住你,你分析的那个理法出来了,就是你要开药的一个根据。不要随意,要经常检验自己,是不是依据药方医治?是不是合理?这个问题咱们还是需要考虑的。

(二)学术见解

1、哮病

我这个风哮也攒了这么多年,从年,我原来在大内科,后来在医院也当了十来年的大内科主任,但是不管这么多具体的,其他病也看,但是我从呼吸角度讲多一点。

比如说哮喘。哮喘有好多咱们不清楚的事,一个是《内经》里没有哮喘这个词,《伤寒》里也没有哮喘这个词,但是你说《内经》跟《伤寒》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疾病症状表现?应当有。喉头如水击声,你说是什么?是不是哮病?这个过去没有,到金元的时候才出现了哮喘。

哮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痰为中心的认识。咱们的著作里面基本上是这么认识的,哮喘是痰为中心。以前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出现一个证候的混淆。现在把哮喘跟支气管哮喘是链接了,可是我们考虑那个就是传统说的以痰为中心,寒痰,热痰,以痰为中心。但是有一组既没痰咳嗽也不明显,就是喘,发作性的。有时候治疗治疗好一些,缓解一点,有时候不治也可能缓解了。季节不同,见到异味各方面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吧现在?那么都是以痰为中心吗?不是!所以这个问题我还是有我自己的一个看法,所以我们在写《指南》的时候提到了寒哮、热哮、虚哮、风哮,过去还有糖哮、盐哮、醋哮。金元四大家之后研究多了,也发现了过敏的因素了。

2、风咳

我在90年代末思考咳嗽的问题,就是风咳的问题。我也是看到在临床中有那么一组病人咳嗽,阵咳。这个咳嗽发的很突然,有的时候出现咽痒,一痒就咳嗽,或者冷空气、异味一刺激就咳嗽。也没多少痰,他那个喘是咳嗽连续造成的气不接续的一种气短。所以这种咳嗽我觉得好像跟风热、风寒、风燥不太完全一样,突发性。后来我就给他列了一个风咳。风为百病之长,风性顽急,风的特性也是突发的,再加上这些病人还有刺激性的咳嗽,咽痒咳嗽。

还有一个就是病人说话的时候说半截说不上来了,打电话说不上来了,有的讲课的老师讲不下课去了,我们的病人里面有好几个教师上不了课了,停课了。这些我觉得又属于另外一种咳嗽,这么思考的,后来才查的文献。《诸病源侯论》里面有一个十咳,十咳里有一个:“一曰风咳。”明确写出来“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因为咳嗽,说话的时候说不完善。你看他那个时候也观察出点东西来了,他把风咳放在头一个,并且在治疗上头我们是充分论证的。

《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写着:“若因风者,辛平主治。”这个方子不能凉了,不能热了,应该是平的。你看他有没有这些串起来的东西?你得下工夫。这也就是一个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观察疾病异同点的过程。如果对一些疾病都这么研究,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风咳我们跟气道高反应联系了,气道高反应的病人,气道高反应阳性的话,或者舒张试验也是阳性的话,他不就哮喘了吗?以咳嗽为主就是咳嗽变异型哮喘,突发以喘息为主的就是支气管哮喘,这个我们也跟他链接上了。在这种链接里,在症状学跟临床表现上的链接,我们还是从风来解释它。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它,既然有这么一部分人需要研究它,既然有这个病人我们研究它是不是有效,那么也可以做成一个新药,苏黄止咳胶囊,好多同志都知道,西医反映还不错。所以你要搞出这么一个东西来,要在自己的观察当中认可,归纳出来它的规范性证候并且拿出自己的治法,可以去申报新药,这个就申报新药了。这样的话我们原来说是风寒、风燥、风热,我加一个风咳,这个也充分论治。

3、肺痿

肺痿的问题我跟肺间质性病变联系了一下。我给研究生设一个课题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哮喘跟慢支、慢阻肺是有区别的,那么肺痿是不是还应当跟慢支搁一块儿?咳干喘?他不是咳干喘,有咳嗽,没有多少痰,感染才有痰。有气短、重喘、乏力,西医就这么几个诊疗标准。中医也是咳吐涎沫,短气。那么这个病是单独的跟咳痰喘搁在一块儿呢?还是另外是一个病?我认为是另外一个病。它不是慢阻肺里面的,慢阻肺里面的又缺氧又二氧化碳潴留,他是这个。肺萎的病人应该是缺氧,二氧化碳不潴留,跟西医的肺间质性病变可以相链接,这样的话就可以把中医肺痿的病名单独用上了,也应当认可古代观察的那个病不是咳痰喘,不是现在咱们说的漫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这条路,而是另外一条路。哮喘也是另外一个病,气道敏感造成的,需要我们很认真细致的分析临床才能得出来这个概念。

我很佩服周仲瑛教授,在编《中医内科学》的时候提到肺痿,也曾跟西医的肺实质病变相关,如肺纤维化这些病相链接,所以我觉得这个应当说是间质。有的人提出叫“肺痹”,我不太同意肺痹,原因就是肺痹,“痹”者不通,那就是二氧化碳出不来,氧也进不去。这个不是,氧低,二氧化碳正常叫肺痿。我把它鉴别出来,为我们中医的“肺痿”立一个名,我是这么思考的。

4、中医的理法方药的指导。一个是四诊必须要进行,别“望闻问切”把“切”字去了,这个一定要认真。八纲要考虑,首先考虑八纲,完了脏腑,“有是证用是法”,要“依证立法”,治则治法要弄清楚,这些基本的问题不多说了。

“随证治之”“依法治之”“方不对证非方也”,这都是历代一些名家说的。

“药不在多,而在于精”。现在有开感冒的药,开四五十个药,开的药有的太离谱了。有人说什么药必须到90克以上才有效,我就不同意这个看法。这个药在于你的立法,在于你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有的,在于你协同的解决什么问题,在你的协同当中需要兼顾到什么问题。这些才是你思考的东西,而不是说书本上那么写的你就这么写,你们四五十岁的也不少了,应当有考虑。

我主张“药不在多,而在于精;方不可乱,而要有针对性。开药多平缓,针对性强,证治用药合理。”有人跟我争论,提出来一个有多味药不是没有用。他说这个话不算错,也是对的,但是要用得对。

但是一般来说没有必要用多药的我就不用,有这几点:

一个是相信中医理论和临床,继承和发扬。相信这是对的,对中医要有信心。你不要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将来咱们就成副产品了。人家干了两千年都是主体,咱们现在有了西医了就投降了,就成这个了,所以这要注意。

特别注意现代中成药有的写着是什么什么病的辅助治疗,那就是自找死路。要找出自己特色,你没有特色,没有特点,没有意义临床上你弄它干嘛?花钱,花不少钱了,现在钱花的更多了。所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还是不要丢了,丢得太早的话恐怕你就没有方向了,你看见什么都是炎症了,都用清热解毒了。咱们中医治疗的咳嗽、喘,好多用了清热的药,治疗慢性咳嗽还有辛平主治的,这些需要区分,怎么能区分出来需要你的功夫。

4医案摘选

案一:反复咳嗽

患者王某某,中老年男性。主因“反复咳嗽15年,加重半年”于年冬季就诊。

症见:咳嗽、痰少,突发阵咳,咳剧气急,咽痒作咳,遇冷空气、异味明显加重,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慢性咳嗽(风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立法:疏风宣肺,缓急利咽

处方:炙麻黄、杏仁、紫苏子、地龙、蝉蜕、五味子、牛蒡子、生甘草等。

服药20剂,咳嗽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活动后喘憋逐渐消失,睡眠好转。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再出现咳嗽、憋气发作。

他是一个教师,不能讲课,上不了课了,来治的。这个病人效果挺好的,今年还来给我打电话,他说挺好的谢谢。还感谢呢,这都五六年了。

案二:这个病人是一个会诊病人,患的阑尾炎,后来又遇腹腔感染比较严重了,出现肠梗阻以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症。

用过西药,也用过中药,中药吃不进去。我给了一些建议,用了大承气汤打底子,还有贴的捣的那个药贴在肚脐左边。没有肠鸣音,肚子硬的厉害,后来还有一个灌肠的是理气的药,理气为主的,都是为了使他肠子蠕动。生姜、葱、小茴香捣的药贴在肚脐上,是为了用温度来促进他的肠蠕动。口服药是大承气汤六味药加上两味药,给药的时间不一样。原来这个病人用中药的时候是给了药就吐出来的,这个病本身西医是要引流的,你给药量太大了就不行,我就给他50毫升,3个小时一次,吃完了以后抽一下液体。

第二天的晚上会诊的,八点钟左右他们可能吃上药了,第二天中午给我打电话,解决了,两副药。后来我又去了两回调理调理,有点拉稀了。

第三回我没改方子,我说再通一通,他说我又拉稀了,拉稀好办,调副药就行了。那个主任后来可热情了,我去了,就说你这个药怎么回事?说让他拉他就拉,不让他拉就不拉?你说那个有什么新鲜的?搁点大黄、芒硝他不就拉了吗?你把它去了大黄,去了芒硝,加点润肠的不就行了吗?就是这么简单。

5肺系病临床研究方药例举

1、固本止咳夏治片

组方:黄芪、黄精、陈皮、沙棘(代替五味子)、补骨脂、百部、赤芍等

功效:益气助阳,健脾补肾,止咳化痰。

这个固本止咳夏治片是扶正固本的,夏天吃,夏治片。当时设计方子的时候用的是沙棘,为什么用沙棘?那个时候没有五味子。年搞老慢支的时候搞的,也是从益气助阳、健脾补肾、止咳化痰。这是夏天用的,冬病夏治这么用的。我也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jc/6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