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船在工作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摄

经过13天往返约公里的航行,武汉至宜昌江段长江江豚考察结束。11月24日,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开始了由武汉到上海的考察行程。在此次宜昌至武汉江段考察中,科考队综合监测数据共发现长江江豚头次。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47头次,而与年的观测结果头次接近。但这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长江江豚整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整个考察结束后,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荆江门水域江豚密集

此次考察发现江豚分布模式与年和年大致相同,都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在流动的水体里孤岛化生存,这对江豚种群的繁衍而言,十分危险。江豚分布的斑块化,可能和航运阻隔造成江豚迁移困难,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状况发生变化,适合江豚栖息的洲滩区域减少有关系。

整体来看,洪湖保护区江段、监利县荆江门上下30公里水域和宜昌城区及葛洲坝下水域是江豚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荆江门上下水域(洞庭湖口以上水域)江豚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击率显著高于以往两次考察结果。科考队在葛洲坝下米靠近1号船闸水域发现一个约由8-10头江豚构成的群体,据宜昌渔政介绍,这个江豚群体是年春季游上来的,随后一直定居在此。

关洲汊江水域发现江豚

此次武汉至宜昌往返考察均在石首保护区新厂镇及塔市驿镇附近水域发现江豚,而年和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都未能在石首保护区江段发现江豚分布。

此次考察在各地渔政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渔政快艇对众多未通航的汊江进行了考察。考察队在枝江市的关洲汊江水域,发现3头次江豚。说明汊江也是江豚栖息的重要水域,汊江的考察对于全面掌握江豚的分布水域和整体数量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考察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长江沿岸带洲滩环境进行了监测,科考结束后,将整合各方面信息对江豚的栖息地现状做出全面评估。

观点:整体环境有喜有忧

从考察的长江江段的整体环境来看,很多零散的小码头均已不见踪迹;一些区域洲滩也得到自然恢复;但是,为了稳固河道和航道整治,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抛石护岸或护洲。自然的泥质或者沙质浅滩水域转变为硬质的护坡和陡峭的坡岸,这可能导致江豚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此外,在宜昌至武汉段考察过程中共统计到航行货船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经过,密度很高,这显然会增加长江江豚的生存压力。科考队在此江段共记录到作业渔船艘,总体密度不高,主要作业方式是流刺网。

这个长跑队为保护江豚奔跑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摄

“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你的微笑,我的幸福,都值得用心去守护。”——嘹亮的歌声、高昂的口号沿黄石、宜昌、荆州、监利、岳阳一路飘扬。24日下午在黄石码头,湖北黄石长跑协会的“同饮长江水奔跑救江豚——长江流域长跑队”跟随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一路跑来。他们用奔跑为江豚助力,用运动点燃激情,激发长江沿岸市民保护长江、拯救江豚的热潮。

科考船航行在长江,长跑队的《你的微笑,我的幸福》《长江之歌》等关于江豚、长江的歌声追随在长江沿岸码头、城市,为科考队鼓劲。黄石江豚长跑队队长熊忠武和江豚保护志愿者宣读《江豚保护宣言》、沿途传递江豚队旗,表达“愿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好!愿江豚永留长江!”的愿景,号召沿岸市民做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健康长江的维护者和国宝江豚的保护者。

据悉,年黄石长跑协会举办了“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活动。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5次了。此次为江豚奔跑是长江沿江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地区和城市最为广泛的一次长跑活动。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活动将陆续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6省市17个地市和自然保护区开展,最终和科考队员们相聚在上海,活动宗旨为拯救濒临灭绝的江豚呼吁,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呐喊。(长江日报融媒体记者高宝燕、武汉晚报记者施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yf/220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