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人打吊瓶成隐,而对其危害却一无所知,我从网上摘了部分文章,希望对我的朋友有所帮助,让你们学会正确面对输液,而不是盲目输液!耐心看完吧,一段是一篇文章,愿所有的朋友都健康地生活,远离病痛!
滥用输液危害大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农民日报
看感冒是花了冤枉钱
多数人看病花了冤枉钱
感冒这种最普通的病,百姓似乎“越来越看不起了”。
而在英国,说到“感冒不是病”这句话,当地人十有八九都会点头。笔者在英国居住多年观察发现,很少有医院,医院,医生们的建议往往也是:“不用吃药、打针,靠你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好起来”。或许你会强调自己还在发热,医生会说,找个冰袋敷在头上,脱掉衣服安心睡一大觉就能痊愈。只有被诊断为重感冒,病人才会被获准服药。但医院,尽管只是些治愈伤风感冒的药物,英国的医生通常也只给开出三四天的药量,而这最多只会花费3~5英镑,相当于30~50元人民币。周先生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工作多年,他告诉笔者:“医院治感冒,因为预约至少要一个月,排上的时候病早好了。一般都会多喝水,有人会尝试一些古方,比如喝鸡汤、喝草药茶、吃苹果。”
治感冒就像“导弹打蚊子”
有人甚至形容,在中国治感冒,就像“导弹打蚊子”。为何这种最常见的小病,却被搞得如此大张旗鼓呢?
国人太把感冒当回事。笔者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得了感冒应该“上医院”、“吃感冒药”甚至“吃抗生素”。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说:“这三种观点都有误区。吃抗生素是绝对错误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起效;很多人习惯吃多种感冒药,西药、中成药等,这样容易剂量叠加,造成用药过量;普医院。感冒最好的药是休息,去医院挂号、排队不仅耗费体力,也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以药养医”苦了患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刘又宁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还有个别医生为了争业绩、拿回扣,只能拿患者“开刀”。医院,感冒病人即便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细菌感染,也被挂上了吊瓶,用上了抗生素,理由都是“预防细菌感染”。
医患误解深,医生怕担责任。医院协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吉善教授说,在国外,医生让患者多喝水、多休息,患者会为不用吃药感到庆幸。但在国内正好相反,大家普遍觉得,“医院,就得看出点啥。”不做检查、不给开药,不就等于没看吗?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这种心理,哪怕明知没必要,还是会开各种各样的药。
当笔者问及各位专家“自己得了感冒怎么办”时,他们一致表示,最好的药就是“多喝水、多休息”,还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和合适的湿度”,“没必要特意吃感冒药”。刘又宁说,感冒最早期的症状一般在咽喉,这时候他会选择服用一些含片。孙忠实建议,感冒初期可以喝3天的板蓝根或感冒冲剂,这样有益于缩短病程。对于感冒药的使用,孙忠实建议,国内销售的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里面会有解热镇痛、防鼻充血等各种成分,所以服用一种就足够了。(胡楚青陈甲妮)
南方日报:不打针的医生受欢迎近日来,年过八旬的医生胡皓夫成了媒体热捧的对象。医院名誉院长、教授,原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他因20年只给一个休克孩子进行了肌肉注射,因此被称为“不打针的医生爷爷”。作为医德医风的典范,省卫生部门掀起了一股医务人员学习胡皓夫的热潮。
不打针也能治好病?不少人看了这则新闻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是啊,现在孩医院看病,医生往往二话不说就给上吊瓶,家长也会觉得静脉注射的疗效来得快,光吃药或者肌肉注射的话往往会把病程拖长,还不如来个“快刀斩乱麻”呢。现在出了个“不打针”的医生(当然中医师除外),自然成了异数了。
而事实上,老专家胡皓夫每天的病人都不少,不少家长是慕名而来,有时候甚至是一号难求。这就说明,胡大夫的医术还是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的。而胡皓夫老专家坚持多年的“能吃药,坚决不打针;能口服抗生素,坚决静脉不输抗生素”的治疗原则更是深得民心。
其实我们都知道,打针的疗效确实会比吃药来得快,但这种快速的疗效可能隐藏着不少隐患。因为一般的口服药物,其成分都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血液系统,而打针特别是静脉注射的话,是把药物的成分直接注射到人体的血液系统中去,没有经过任何的保护屏障,其风险比口服药物要大得多,所以医药教科书中认为静脉注射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胡皓夫认为,打针还可能会对孩子的肌肉神经造成损伤,反复应用抗生素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滥用抗生素将导致无药可医。
一种本应该作为急救应用的注射方法却成为了目前大多数医生治病的手段,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利益驱动。胡皓夫可以做到“病毒感染引起高烧40摄氏度的患儿不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其实并不是说他的医术有多高明,他所坚持的“能吃药的坚决不打针”的原则甚至只是一个基本的医学常识,但正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被无情地抛弃了,这正是老专家担心的。(欧旭江)
方舟子:中国人爱“打点滴”一到秋、冬感冒流行的季节,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过道走廊里就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一滴地输入到静脉中,因此形象地俗称“打点滴”,也叫做“吊水”、“挂水”,似乎输入的水分才是最重要的。
这绝对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景。感冒打点滴,算得上中国在医学上的一大创造,在其他国家是见不到的。比如在美国,如果你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通常只是建议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实在太难受了就去超市、药店自己买泰诺之类的镇痛解热药吃,不可能留你下来打点滴。
为治感冒输入静脉的那些药物没有一样是必需的。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有必要直接往静脉里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用来杀灭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没有疗效,也起不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如果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没有必要静脉注射。至于中药注射剂,则没有一种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确实具有疗效,更没有使用的必要。
打点滴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打点滴当然是必要的,比如患者严重脱水、无法进食,或所用的药物不能口服或打针(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医院打点滴许多时候并不属于这类情况。有些自限性疾病本来不需要用药物治疗,比如新生儿黄疸,医院却通行打点滴“退黄”,用的当然是中药注射剂。有些疾病确实需要用药物治疗,本来用口服或打针就可以了,医院,却也通行打点滴。口服的药物患者可以领回家自己服用,打针在门诊打完了就可以回家,而医院里占一个床位,需要有护士进行处理、照料,既增加了医疗成本,医院人满为患。因此,滥用打点滴,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口服、肌肉注射、打点滴三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
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此外,打点滴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都有可能破坏体内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的量过多,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如果输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血凝块,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从节省医疗成本和安全的考虑,应该是药物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打点滴。医院做得比较好。《生命时报》住联合国记者曾经随机走访了医院,竟没有找到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为什么医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为什么打点滴如此盛行?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药物注射液的利润要比口服药物高得多。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地吸收,根本没有静脉注射的必要,医院之所以乐于用甲硝唑打点滴,显然是利润的考虑。
但是,在医疗改革之前,医院打点滴已很流行了,医院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并无经济压力。所以打点滴在国内的泛滥,应该还有别的因素,比如文化的因素。医院看病,就想着要尽可能接受先进、彻底的治疗,而打点滴看上去要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许多人觉得打点滴要比吃药病好得快,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对许多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点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也乐于满足患者的要求。如果有中国医生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自己拿不了药物回扣且不说,还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
医院里扎堆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一次性输液用品隐患大,好多病都是医源性的
输液管里有异物患者受惊厂家称90%是人工制作“给病人输液时,输液管里竟然发现一块黑色的异物,幸亏及时更换了输液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昨日,晋安区鼓山镇远中村一家私人诊所的吴医生致电反映此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家私人诊所。吴医生取出了发现异物的一次性输液管,记者看到,在这根输液管中有一块黑色的不明物体,大概有3毫米长,薄薄的,在管道内随着残留的药液流动。
吴医生介绍,前天晚上10时许,他给一位皮肤过敏的病人输液,因为天气冷,他便把输液管绕在一个装满热水的瓶子上,边加热边输液。正当他缠绕输液管时,发现输液管里竟然有一块黑色的不明物体。他立即为病人更换了一套新的一次性输液管,病人很受惊吓,并表示,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会继续追究责任。
为此,记者联系了江苏康友医用器械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朱先生表示,输液管里有异物,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疏漏造成,因为现在90%的输液器都是人工制作。厂家会马上通知经销商到该诊所了解情况,如果责任在公司,他们会对此事负责
“吊瓶森林”点滴负面的仔细分析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年我国医疗输液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医院打点滴。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三种用药方法的前后对比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
●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吕媛表示,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
童朝晖表示,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
童朝晖表示,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医院容易造成二次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不良反应
●年10月13日北京市朝阳区27岁的男青年小郭,因嗓子疼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输液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了来立信、克林霉素和生理盐水输液治疗。家属称其有药物过敏史,医院则称医生开具的药品不用皮试。
(新京报10月17日报道)
●年11月26日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一名19岁男生因发医院急诊室输液,返回宿舍后突然病发,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死亡结果初步判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年12月8日北京大兴区医院,一名6岁女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现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属称,输液前孩子未做皮试,怀疑因药物过敏死亡。院方表示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
滥用输液危害大年12月29日04:26农民日报凤贤药我要评论()字号:T
T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一半人不知"药品不良反应"
在这次有关南京市民用药情况的调查中,南京远景市场调查公司随机抽了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
在个被访者中,只有56%知道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2%的人很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剩下的42%不太清楚何谓药物不良反应。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有65%医院;3成左右的被访者会选择自行处理,医院;9%的人会打或报警。在涉及药物的调查中,问及如何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根据经验自行购买药物和医嘱的比例相当,分别是46和54个人。至于问到买医院,人数比例也是差不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3%和57%。
输液标准没明确建议尽量不选择
前段时间的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大量包括感冒发烧在内的病人“扎堆”医院,记者从南京医院获悉,该院最近日输液病人多达多人,每天接待急诊病人高达多人。医院呼吸内科林勇主任医师介绍,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患者特别“偏爱”挂水?比如最近一直比较多的感冒发烧,一般性的感冒发烧根本不需要挂水,因为普通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即可痊愈,根本没必要挂水,而医生长期以来坚持的用药原则即“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挂水”,常常难以在临床上严格执行。
儿科专家、医院医务处杨莉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输液是将药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参与循环来治疗疾病,具有见效快等优点,但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带来的风险要比口服药物大,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提醒广大患者要尊重医生的合理化建议,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疗效好、更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和给药途径,千万不能盲目滥用输液,以免发生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
两位专家指出,对于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输液治疗,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医生会根据病情做出判断,除了平时患有慢性病或年老体弱者、病情较重者、饮食胃口不好者、脱水严重患者等需要进行输液治疗外,一般常见病患者或中青年人以及平时身体状况较好者没必要首选“输液”,只要调整好心态,多注意休息,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治疗,身体同样会很快恢复,根本没必要给身体增加一次带有创伤的耐受考验。
"恳请"医生挂水风险大
医院临床药理办公室肖大伟主任介绍,目前我国门诊病人输液率已超过30%,而在发达国家门诊病人输液率几乎为零,这其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医生滥用,有的是市民认为输液效果明显、病好得快,于是“恳请”医生采用输液疗法,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有误区的。有的病程就是三五天,挂几天水当然就该好。而且通过挂水输入的葡萄糖和电解质,补充了人体大量水分和营养,确实能令人精神好转,感觉药效明显,其实在生病期间大量饮水,注意补充营养也可得到这样的效果。但输液的潜在危害不为市民所知,用输液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输液的任何玻璃或塑料包装都直接与液体接触,包装中的有机、无机化学物质或多或少地溶在液体中,通过输液直接导入人体静脉,虽然是安全剂量,但还是尽量避免为好。输液的质量,虽然各生产单位都执行国家标准(GMP标准),但不同厂家生产的质量是有差异的,最近查处的欣弗克林霉素就是一例。某些输液由于制剂素和稳定性的要求,采用一些特殊溶剂如乙醇、蓖麻油芝麻油等,这可能会引起溶血、血压下降、肾脏等脏器损害。即使在最严格的操作环境下,输液中也难免带入微粒,小颗粒可被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大于微米的颗粒则会在肺器官滞留,形成肺肉芽肿,影响肺功能。最后,输液也会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增加患者负担。
南京医院护理部主任李国宏副主任护师告诉记者,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输液反应,不同程度地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的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广大患者应对输液反应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并与医护人员一道配合,争取早发现、早处理。
专家指出,临床上多见的是喹喏酮类药物反应多,轻者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致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甚至是过敏性休克;其次为发热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液体的浓度较高,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者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的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可能会导致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急性心衰竭,原因在于静脉输入的液体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液体过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造成负荷过重,引起急性心衰竭。
李国宏提醒说,患者输液时应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发现速度过快有不适感觉时,要及时通知护理人员进行相应调整;输液过程中一旦出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要立即告诉巡视护士,并迅速进行处理,一般来说输液反应只要处理及时,病人症状很快就会缓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挂水怪象:感冒挂水是普遍现象
吴女士前两天烧到38.5℃,医院看病,医生验血后开单让挂水。而在诊室的对面,她的儿子也因为感冒在挂水。“我挂了一次就好了,孩子已经三天了还在挂,三百多元一眨眼就没了,看了一下药单,头孢抗生素是最贵的药了,一个就要近百元。不挂还不行,医生说孩子抵抗力弱,万一发展成肺炎就麻烦了。”
吴女士看了一下输液室,满满当当都是人,她挺疑惑,怎么挂水输液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反正觉得现在挂水有点多了,感冒后只要发烧了,没有个几百,医院的。”
不可否认的是,输液患者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床上的过度治疗。一位社区医生说:“我们习惯把感冒输液称为大炮打蚊子。对普通感冒来说,西药有白加黑、百服宁等,中药也有银翘片之类,一盒最贵也不过十几块。如果静脉输液,费用就立即翻了上去了,几百块肯定要的。”
医院调查发现,近两天,每天就有一百多号人来输液。“你跟他说回家吃药,他偏要挂水,说疗效快,许多人都这样。”值班医生有点无奈。
打针几乎退出历史舞台
与挂水相比,打针已经逐渐少见,医院,注射室一下午都见不到一个患者。有市民表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打肌肉针是件很平常的事。一位女士清楚地记得,医院看感冒,大夫总要问发不发烧。要是不发烧就吃药,发烧温度在38℃以下的就打针,要是高烧不退才“打吊瓶”。
“其实就副作用来说,打针还是较输液小。”专家告诉记者,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
医院儿科专家周国平也告诉记者,治疗感冒必需坚持的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是现在对于儿童而言,打针一般不怎么打,是因为幼童臀肌发育较差,臀肌打针次数越多,臀肌纤维坏死越多,挛缩也越重。一旦浮现臀肌挛缩,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比较谨慎。
现象剖析:医患心理影响治疗方式
在国内的许多报道中,都将抗生素滥用归咎于回扣。“确实有这部分因素在里面,但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感冒了如果用输液确实好得快,对小孩子来说,也不爱吃药,打点滴来得方便。”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告诉记者,有的时候是真不想开输液,但是家长心里着急,希望尽快将烧退掉,不愿意回家用物理降温方法,慢慢观察等待。如果不开输液,家长有的时候还会埋怨。
“现在医疗环境也有变化。”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还是拿孩子来举例,一个两岁的孩子发烧咳嗽两天,医院,从各项检查来看,白细胞不是太高,血检也不是稍有异常,根据医生的经验,这种情况并不需要输液治疗,只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吃一点药物就可以了。但往往这个时候,医生又很犯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病程进展极快,有的体质差的小孩子,短短两天,就有可能由普通小感冒转到肺炎,一旦成为肺炎,那挂水需要一周,花费的代价更大。更麻烦的是,要被家长扣上“漏诊”“误诊”的帽子,实在吃不消。有时出现这样的状况,让医生进退两难,也许一百个孩子里面只有两三个孩子有可能转为肺炎,但是为了规避风险,这一百个孩子都需要挂水。
“说实在的,挂水是好得快而且彻底,但对整个用药环境是不利的,对理论上不需要输液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位专家说
中科医院白癜风食谱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