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性疾病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吸入性(如粉尘)、家族遗传性、胶原血管病、肉芽肿性病、继发于血液和消化系统疾病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均是肺间质、肺泡、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的破坏,使肺部纤维化,最终形成蜂窝肺,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漫功能降低,出现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
针对肺间质性疾病,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早在年专家认为激素对于此类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不同病因的不同个体,激素疗效差异性很大。在之后的年及年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指南中,我们发现吡非尼酮在治疗肺间质性疾病尤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轻重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众多的国际临床试验如CAPACITYIII期临床试验和ASCENDIII期试验,均发现吡非尼酮在稳定肺功能、减缓肺活量及用力肺活量下降、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吡非尼酮是吡啶类药物,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方面:(1)抗纤维化:抑制致纤维化因子TGF-b、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成纤维化细胞的增值和分化;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2)抗炎:抑制TNF-a、IL-1B、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类炎症细胞聚集和活化;减轻炎症反应。(3)抗氧化:清除羟基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脂质过氧化物、髓过氧化物酶以及丙二醛水平。
吡非尼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1)口服吸收迅速,通常在服用0.33-1H左右药物浓度达最大,食物可以延缓其吸收。(基于此特点,为了减少此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一般要在进食过程中服用)(2)生物利用率高,在供血丰富的肺、肾、肝等部位有较高浓度。(3)代谢:主要由肝脏代谢,降解产物为无活性的5-羟基-吡非尼酮。(4)排泄:半衰期短,约在2-2.5小时左右,大部分以尿液排出。
吡非尼酮的安全性:经过CAPACITYIII期临床试验、ASCENDIII期试验研究,该药安全耐受性良好,胃肠道、皮肤相关的不良事件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用药前6个月,治疗6个月以后,此类不良反应迅速下降维持在低水平。
基于吡非尼酮的药物代谢特点及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的特点,该药物目前推荐用法为按剂量递增原则逐渐加量,餐中口服。通常为第一周mg/日,第二周开始mg/日,第六周开始mg/日并维持此水平长期用药。
(文中图片转自网络)
(以上内容为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独家制作,其他白殿疯病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