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肺纤维化(肺痿)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
庞立健1,王琳琳1,吕晓东2
(1.辽宁中医药大学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2.辽宁中医院,辽宁沈阳)
摘要:以古典医籍论述为理论依据,以肺脾肾三脏生理功能为基础,以肺纤维化(肺痿)的病机出发,深入剖析了肺纤维化(肺痿)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此确定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关键词:肺纤维化;肺痿;肺脾肾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02
肺纤维化是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难治病,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从祖国医学角度根据临床表现、生理特点、疾病进程、病理解剖及治疗上均有相关性,认为肺纤维化应归属于“肺痿”范畴,早在《金匮要略》中即有详细记载。肺纤维化(肺痿)作为中医的沉疴顽疾,病因病机复杂,笔者在大量古典医籍和吾师临床经验的指导下,断病位、探其源,认为其病位在肺脾肾三脏。
1“是正经之自病也”—病位在肺肺居上焦,位置最高,有/华盖0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又称“娇脏”。《周氏医学丛书·幼科要略》“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不耐邪扰,六淫外邪及内生之邪均可扰肺,且肺脏易受它病影响,故易于损伤,导致肺气虚损,故有“肺伤善痿”。
若肺脏发病,尚未传至他脏,即肺病局限于本脏,《难经·四十九难》云:“是正经之自病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论述了肺病的证候是“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灵枢·经脉》认为“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而“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难经·十六难》描述了肺病的内外证:“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肺纤维化初期,病只及本脏。《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王海藏曰:“故今病肺痿者,多干咳。聋哑无力,缘肺主声,肺为火烁,惫剧枯萎干瘪,故声不充发也虚怯者多有之。”喻昌言:“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肺失所养,转枯转燥而成之”。清·尤在泾所言:”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而不荣,为津涸而肺焦也”。古代医家论述肺痿以呼吸困难、干咳、短气以及后期的肺叶枯萎为主要的临床变现,这与肺纤维化及肺本脏的病变表象是一致的。
2病源于肾2.1津亏与肾的关系《素问·痿论篇》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痿躄也。《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曰:”肺主气,为五脏上盖,,,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李用粹亦言:”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叶萎落也。”可见,津液亏乏是肺痿的主要病因。《素问·逆调论篇》称”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亏乏可伤及肾。当肺纤维化日久,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将肾之津液布达周身致肺络失于濡养,加重肺纤维化;同时肾脏受损则津液无故流失,虚火上炎熏灼肺络致津液亏乏,加重肺纤维化的恶性循环。故《方氏脉症正宗》曰:“如肺痿者,或勤劳力作,或过于酒色,皆能伤于肾脏,而致虚火上炎,设有风邪闭于上,则虚火熏蒸肺盖,而火无升腾之路,则肺叶受其熏蒸,精、津、血、液干枯,而成肺痿。”
2.2气竭与肾关系《难经·四难》中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如果”肺气不能下通于肾,肾气不能仰吸肺气下行”则发病。当肺气损伤日久,病及于肾,肾不纳气。肾虚失于摄纳,气浮于上,呼吸异常,表现为短气、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症。正如《类证治裁·肺痈肺痿叶》明确指出”凡肺痿症,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张口短气者,危。肺伤咳血喉哑者,不治。“”肺痿伤在无行之气,气伤则调其元。”
3”痿疾者取之阳明”—病位在脾胃《素问·痿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张介宾注:”论言者,即《根结》篇曰:痿疾者,取之阳明。”为后世医家治疗肺痿奠定了基础。
3.1脾为肺之母脏脾与肺是相生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脾与肺的母子关系决定了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作用,而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当脾脏有病时,则影响到肺,谓之“母病及子”;反之,肺脏有病时,也会影响到脾,谓之”子盗母气”。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伤寒杂病论》指出治疗虚寒肺痿”肺中冷”,以甘草干姜汤温之,实则以扶脾胃之阳以达去”肺中冷”的目的。正如金寿山先生指出”从肺与脾的关系而言,脾是根本。”[1]李中梓则言”肺气受伤者,必求之于脾土。”张璐曰:”脾性喜温喜燥,而温燥之际不利于保肺;肺性喜凉恶燥,而凉润之剂不利于扶脾。两者并列而论,脾有生肺之机,肺无扶脾之力。”[2]
3.2脾胃为后天之本《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指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精均源于脾胃,认识到脾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因此人们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体在健康状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才能”五经并行,水经四部”。《医门法律》所言:”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临证指南医案·肺痿》中言:”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肺热干萎,则清肃之令不行,水津四布失度,脾气虽散,津液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六腑,外输精于皮毛也。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指出各种原因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肺、胃之阴,胃津不能上输,津伤肺失濡养,则致肺燥津枯,肺痿乃成。故”百脏皆由脾胃而化生””治脾胃可以安五脏”。
3.3”同气”相求理论同气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其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意思是说,声调相同者,能产生共鸣,气息相通者,能相互吸引,万物依其类别而相互感应聚合。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太阴之气;肺为阴中之太阴,亦属太阴之气,两者胸腹异位,但同属太阴,且两脏经脉均循行人身胸腹阴部,阴气最多,因此两者又存在”同气”相求之理论,”手足太阴肺脾同气即指手太阴肺与足太阴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化趋势”[3]。脾肺,同为太阴,因而有相互感应、聚合、吸引、共振的”同气”相求之力。[3]肺之津气是脾之散精归于肺的水谷之精华与精液所化,因此,脾土生肺金,肺气根于脾气,脾气盛则肺气盛,脾气虚则肺气虚,产生”同气”相求。
总之,肺纤维化(肺痿)是”难治之证”,明确病位、紧抓根本,深入研究其与肺脾肾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金寿山.金寿山医论选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2]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8-69.
[3]纪立金.论/升必达肺、降必归肾0以脾胃为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3(2):12-13.
收稿日期:-09-24
作者简介:庞立健(-),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疗肺纤维化。
吕门优选打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