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医以为人应四时,冬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在清明这个重要的节气里,都有哪些重要的习俗和禁忌,又要如何合理又健康的养生呢?康康买药为您奉上清明养生全攻略。

  清明气候的特点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气候逐渐转暖,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但这时正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经常不断地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忽冷忽热、时晴时阴的雨闬闬天气。但在南方尤其在广州及珠三角到了这节气的中后期,则已有初夏的感觉了。

  清明传统习俗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的说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的祭祖方式更显不同,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这些古代旧时的遗风保留至今,说明人们对清明的重视。

  清明养生总原则

  清明节气穿衣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清明节气饮食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清明时节饮食宜温,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此时风比较干燥,加上人体内肝火旺盛,内外相结合,就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等症状,在外出时,除了保暖,还要多饮水。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清明节气起居

  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这个节气衣着要适当,预防感冒。居室装饰避免有毒材料,要经常通风换气。

  清明节气出行

  清明踏青时,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活动。较少活动的人群,做运动需要量力而行,不应过大。从清明节开始,虫类的活动开始活跃,到野外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着长袖衣裤,束紧袖领及裤脚口,避免皮肤暴露。

  春季也是花粉过敏症高发期,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扫墓应戴好口罩、墨镜,应选择花草树木上风方行走,必要时还应带上防过敏的药物。

  清明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的祭祀节日。在祭祀先人,缅怀祖德的同时,也当注意情绪的控制,否则有些人容易触景伤情,产生悲观等不良的情绪。特别是老年人在扫墓时,很容易有负面情绪。因此悲伤、抑郁,不宜持续过久,当注意情绪的调节。而对先祖及逝去的亲人,最好的怀念,无过于我们提升自身的品德,也在生活中学会坚强乐观。

  专家推荐的清明时节养生术

  跟乌龟学习呼吸

  清明前后要注意呼吸,呼吸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乌龟身上取经。平时人都是用胸式呼吸,而睡着时则多是腹式呼吸。乌龟没有肋间肌和肋间骨,只有头颈和肚子相结合,所以它的呼吸很特别,是胸式加腹式的呼吸。

  人怎么学习乌龟式呼吸法呢?其实非常简单,呼吸时,先尽力扩展胸廓将空气吸入,然后再进一步调动腹部肌肉进行腹式呼吸,让空气一路从胸部、腹部送下来,一直送到丹田里,然后再深深地由鼻子全部吐出,这就是胸式加腹式呼吸。

  清明前后多喝菊花茶

  清明节将至,很快就进入“纷纷春雨连绵落”的时节。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

  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物(如竹笋、鸡肉等)。清明时节养生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物,荠菜、菠菜、淮山、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清明前后,也不妨喝一些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但菊花茶喝多也会伤肝,因此要适量饮用。

  清明期间适当艾灸

  艾灸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清明的灸疗宜阴阳平调,以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为主。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推荐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清明八款美食不可错过

  1、荠菜

  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清明节之后,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

  荠菜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另外,荠菜还具有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的作用。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磷以及维生素B1、B2、C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2、螺蛳

  清明前后,春暖花开,大地复苏,潜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市场买回的田螺要放养三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3、虾

  “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关于清明虾,曾经有诗这样描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说的正是清明春雨淅沥,河鲜生长让人垂涎的景象。现在“清明虾”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雨水足,新虾未“散春”,运气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虾肚里有虾籽。

  怎么区分野生河虾和养殖河虾呢?野生河虾因为平时运动多,身形更为修长,它在水里会不停地游动,抓起来时张牙舞爪,钳子会比养殖虾更为有力。入口时,野生河虾肉质更为清甜爽脆。河虾并不是越大越好,以小手指大小为适宜。

  4、香椿

  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是北京清明时令佳品。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

  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香椿还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5、河蚌

  据说和螺蛳一样,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老扬州常见的做法是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都说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蚌肉洗干净之后,切成细条,佐以各种调味作料,或烧、或烹、或炖,如河蚌烧豆腐,河蚌咸肉煲等,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雪白的豆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都会叫人食欲大振,如神仙一般快活。配上春天才上市的头刀韭菜爆炒,更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极力推荐的吃法。

  6、韭菜

  说到春天要吃的东西,不得不提到韭菜。在懂行人的口中,韭菜属于“瘦物”,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帮助瘦身并促进食欲。另外,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要品尝至鲜之味,可要抓紧呢。

  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韭菜中这些硫化物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及维生素A,因此韭菜若与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是比较营养的吃法。不过,硫化物遇热易于挥发,因此烹调韭菜时需要急火快炒起锅,稍微加热过火,便会失去韭菜风味。

  7、马兰头

  每到清明时节,马兰头特殊的香味最为吸引人。许多野菜都是春天长成,最嫩时也是在春天,像马兰头一旦过了清明,就会逐渐变老,嚼不动了,因此这几天是最适合吃马兰头的。

  马兰头的制作最为简单,只要和豆腐干干拌后点上香油即可。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适合春季养生食用,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初春常见的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8、蕨菜

  蕨菜又名吉祥菜、龙爪菜。每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的季节,正是采蕨的黄金季节。蕨菜吃起来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家常可炝、炒、打卤下面条、做成包子馅等,吃法极多。蕨菜营养丰富,有提神、去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因此,人们称蕨菜是“山野菜之王”,“雪果山珍”。

  新鲜的蕨菜带有较重的苦涩味。食用前需要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如果少了这个步骤,蕨菜入口就比较苦了。制作得当的新鲜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作料,便是一道难得的上乘酒菜。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吃法是炒肉丝。

  最适合清明的养生药膳

  1.山楂薏米饮:

  取生山楂9克、薏米10克,加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每日一副,煎熬后分4次口服。作用:舒肝理气、健脾养胃。

  2.沙参麦冬饮:

  沙参9克、麦冬10克、桑葚10克、紫河车9克、圆肉6克,每日一副,煎熬后分4次口服。作用:活血养阴、补肾益肝。

  3.鸡肝大米粥:

  取新鲜鸡肝3副、大米克,煮粥食用,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副,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半月便可见效。

  4.扁豆莲子粥:

  白扁豆20克,莲子15克,银耳10克,粳米克,春季常喝此粥,不仅能祛除脾胃湿气,还能健脾和胃,养生祛困,让您轻松地赶跑瞌睡虫。

  清明时节常见病的预防

  1、阳春三月好踏青,过敏也来凑热闹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百花盛开,郊外踏青,尽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既能愉悦心身,又能强健体魄,非常惬意。但在享受自然春光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鼻子里奇痒难忍,接二连三地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症状,给本来阳光的心情大打折扣。

  有人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是四处飞扬的花粉。中医认为,鼻炎多是由于肺气不足,肺内的寒气排不出来所导致的。由于肺开窍于鼻,气机不畅就会使鼻窍不通鼻塞头痛。因肺金生肾水,肾脏能够直接感受到肺内的寒暖,并且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出现了肺寒症状,如果是肺脏阳气虚弱之人就不会打很多喷嚏,而是鼻塞严重流涕,如果肾脏阳气尚可,才会喷嚏连天。肺气虚往往跟脾脏虚有关,因为脾土为肺金的母亲,母亲身体不好,生出来的孩子自然虚弱,所以脾肺都虚弱的人,就会出现鼻炎、过敏的症状了。

  这样看来,鼻炎跟肺内有寒有关,所以关键在于祛寒。怎么祛寒呢?

  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按摩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我们的肚脐眼,按摩时先将双手搓热,稍稍用力顺时针按摩50次,再用手逆时针按摩50次。中医指的任脉、冲脉、督脉均起于小腹内的胞宫之中,所以又被称为“一源三岐”,三者经脉相通。而神阙穴又是任脉的一个要穴和冲脉的循行必经之地,是经气的汇海,无论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还是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与神阙穴相通联。所以按摩神阙穴,不仅对于过敏性鼻炎,对于关节炎、中风、水肿、荨麻疹等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免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日常饮食上要多吃一些散寒的食物,如葱、蒜、洋葱、生姜、紫苏等。二是,在起居上要注意保暖,不给寒气偷袭人体的机会。风大的天气减少外出,踏青时最好戴上一个干净的口罩,以防花粉、化学粉尘等刺激物进入口鼻。同时,家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被褥也要经常换洗,防止尘螨等滋生。

  2、清明预防高血压,调畅肝脏可减压

  中医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的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而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就像一个闷壶一样一直这么烧着,人体气血运行便会出现紊乱的现象,进而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如果血压反复升高还会有中风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所以,您可千万不能大意。想要防止高血压的产生,就需要护理肝脏,条畅肝阳。怎么调呢?一方面饮食保健,推荐绿叶蔬菜,如荠菜,芹菜。

  除了饮食,按摩脚底的涌泉穴也是降低血压的好方法。涌泉穴位于脚板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穴位于肾经上,能治疗肾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相关的肝、脾、肺、心等脏腑病症。按摩涌泉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用指腹在穴位上轻推。按摩时用力要轻,每次四五分钟,稍有感觉就可以了。最好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了涌泉穴,按摩内腕横纹上三指宽中央处的内关穴、内踝突上3寸的三阴交穴、脑后的风池穴、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等穴位也是降压的好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心情舒畅。《黄帝内经》上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所以,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

  其次,应进行适量的运动。春季万物萌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期。您可以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选择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像散步、太极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风筝、踏青等。这样做不仅能使您身体吐故纳新、气血顺畅,还能帮您消除抑郁,舒畅心情。

  此外,风邪侵袭也会引发高血压,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下棉衣。

  3、春困

  春季,常见的头身困重感觉,多数来自于脾胃湿浊。祛除脾胃湿气最好的穴位莫过于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找穴时,用手掌包住整个膝盖骨,中指沿着胫骨伸长,在中指指端画一条与中指成90°的直线,与食指方向延伸交会处就是该线与食指延伸方向交接点。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是强身健体的重要大穴。按摩足三里不仅能调脾养胃、祛风除湿,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衰延年。古代养生家都喜欢灸灸足三里,来达到长寿的目的。我国民间也有着:“艾灸足三里,胜补老母鸡”的说法,可见足三里的用处之大。

  足三里的按摩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轻揉此穴位,每次5~10分钟。不过在按时要注意稍稍往人体上方用力。刚开始按时,如果有疼的感觉,那说明您体内脾湿较重,长期坚持按揉,疼痛感会逐渐减轻,这也表明您的脾湿在逐渐消失。

长按







































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hl/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