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网络药理学对“黄芪-当归”治疗虚劳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含黄芪的方剂、配伍组合及其主治疾病;探究含黄芪并治疗虚劳的方剂及配伍组合,明确“黄芪-当归”这一核心配伍药对。采用Batman-TCM、GeneCards和OMIM等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对靶点进行拓扑属性分析、聚类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共收录含黄芪方剂条,涉及中药味。其中,“黄芪-当归”为主治虚劳的核心药对组合,与古籍记载、临床用药相吻合。网络分析表明该药对主要涉及免疫应答、氧化应激、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pathwaysincancer、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虚劳的作用。结论揭示了“黄芪-当归”药对治疗虚劳的分子机制,为黄芪及其组方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始载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中医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血虚萎黄、久溃不敛[1]。临床上常与不同的中药配伍,用于心血管、泌尿系统、血液肿瘤和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2]。
中医药的特色体现于以中药复方的用药形式对疾病整体性的辨证论治,注重“君、臣、佐、使”,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药对相比于复方,药味更加简化,更有利于阐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现代研究认为药对配伍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药理学[3]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系统地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为解释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节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中医临床应用中,黄芪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诸多学者采用该方法系统地研究中药的分子机制,如黄芪总黄酮治疗肾病综合征[4]、黄芩抗炎作用[5]、桔梗汤止痰去咳作用[6]。
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版的《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黄芪的组方规律,发现含黄芪方剂中的核心组合,通过网络药理学深入揭示黄芪核心药物组合的协同分子机制,为黄芪临床配伍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与方法
1.1黄芪用药规律分析
1.1.1含黄芪方剂疾病规律分析以“黄芪”作为检索关键词(“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等均作为药物黄芪纳入检索结果)对《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含有黄芪的方剂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列出使用频次较高(>30)的疾病。
1.1.2含黄芪方剂常用药物频次分析对含黄芪方剂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并依次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
1.1.3含黄芪方剂用药高频次核心组合分析在含黄芪方剂常用药物频次分析项的基础上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25%(即该数据出现的频次至少占处方数的25%)得到黄芪高频药物核心组合。
1.2黄芪在虚劳方剂中的用药规律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黄芪在治疗虚劳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对主治疗虚劳的含黄芪的方剂进行深入分析。在含黄芪方剂中将“中医疾病”项设置为“虚劳”,筛选有明确使用记载的方剂,通过频次统计筛选使用频率较高(>20)的方剂。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治疗虚劳的黄芪方剂进行分析,将支持度设置为35%,对核心药物模式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到黄芪治疗虚劳的高频药物核心组合。
1.3“黄芪-当归”核心组合药对分子机制研究
1.3.1“黄芪-当归”核心组合药对成分作用靶点的筛选及预测利用BioinformaticsAnalysisToolforMolecular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tman-TC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yf/220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