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无创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周建国 陈超

医院新生儿科

近年来,无创通气技术(noninvasiveventilation)逐渐成为新生儿呼吸领域研究的热点。有创机械通气的不合理应用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这种问题尤为严重。提倡无创而非有创通气,旨在减少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等早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无创通气技术起源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包括无创间歇性正压通气(noninvasive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IPPV)、加温加湿的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eatedhumidifiedhighflownasalcannula,HHHFNC)以及经鼻高频震荡通气(nasalhighflowventilation,NHFV)等,旨在通过无创的方式提供气道内正压,维持气道开放和肺内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其中CPAP可提供恒定的气道内正压。NIPPV则通过联合CPAP和间歇机械通气实现无创呼吸支持。HHHFNC设定流量2~7L/min,高流量吸氧和低流量吸氧相比,具有清除鼻咽部通气死腔,促进CO2排出,降低吸气阻力,加温加湿,改善肺顺应性等优点[1]。应用无创通气的目的包括产时稳定呼吸状态,治疗呼吸暂停、原发性呼吸疾病以及辅助拔管等。现对上述几种无创通气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无创通气技术在产时的应用—早期CPAP

与插管机械通气相比较,产房早期CPAP可以降低BPD发生率及新生儿病死率。一项meta分析旨在比较产房内CPAP与插管机械通气在胎龄<32周早产儿中的应用,评估其病死率及新生儿BPD等指标,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例早产儿,其中早期CPAP组例,插管机械通气组例;结果显示早期CPAP与插管机械通气相比较,BPD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4,95%CI:0.68~1.04);病死率相似(RR=0.88,95%CI:0.68~1.14);如果把死亡及BPD作为联合不良结局指标进行分析,CPAP组有较低的不良结局发生率(RR=0.90,95%CI:0.83~0.98),为避免1例不良结局的发生需要治疗人数为25[2]。年新生儿复苏指南推荐,对于有自主呼吸的呼吸窘迫新生儿,考虑应用CPAP而非常规插管机械通气[3]。

二、无创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

1.CPAP及NIPPV:理论上讲,CPAP及NIPPV均可以提供气道正压,维持气道开放,改善气道梗阻,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且在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一项RCT共纳入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配到NIPPV组和CPAP组,NIPPV组设定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分别为20和4cmH2O(1cmH2O=0.kPa),设定呼吸频率20次/min,监测6h,结果发现NIPPV组虽然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略低于CP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IPPV和CPAP在治疗呼吸暂停方面的效果相似[4]。但另外一项RCT纳入34例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发现NIPPV较CPAP可以显著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率(0.8与1.5次/h,P=0.02)[5]。年一项系统综述纳入了上述2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NIPPV在改善重度呼吸暂停方面较CPAP有优势[6]。近期的一项研究比较同步NIPPV、非同步NIPPV和CPAP在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方面的效果,共纳入19例平均胎龄30周的早产儿,观察4h,结果发现同步NIPPV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较非同步NIPPV和CPAP效果更显著[使用后呼吸暂停次数:同步NIPPV组与非同步NIPPV组分别为2.9与6.1次/h(P<0.01);同步NIPPV组与CPAP组分别为2.9与5.9次/h(P=0.)][7]。综上,CPAP和NIPPV改善呼吸暂停的效果是否相似,尚存争议;同步NIPPV可能效果更佳。

2.HHHFNC:HHHFNC在新生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相关研究较少。一项研究纳入40例平均胎龄28.7周的呼吸暂停早产儿,先后给予CPAP和HHHFNC支持各6h,比较呼吸暂停、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的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该研究认为流速为1~2.5L/min的HHHFNC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方面与CPAP效果相似[8]。

三、无创通气技术在原发性新生儿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1.CPAP:治疗原发性新生儿呼吸疾病,CPAP和插管机械通气相比较,可缩短氧疗时间,有降低BPD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的趋势。年一项RCT将例胎龄25~28周的早产儿随机分配到CPAP组和插管机械通气组,纠正胎龄36周时2组BPD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AP组:33.9%;插管机械通气组38.9%;OR=0.8,95%CI:0.58~1.12,P=0.19),CPAP组患儿生后28d病死率及吸氧率显著低于插管机械通气组(OR=0.63,95%CI:0.46~0.88,P=0.)[9]。年,另一项大样本RCT纳入例胎龄24~28周早产儿,随机分配到CPAP组和插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组,结果显示2组BPD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与51%,RR=0.91,95%CI:0.83~1.01),但CPAP组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BPD的风险低于插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组(7.2%与13.2%,P<0.01),且需要机械通气的时间更短[(24.8±1.0)与(27.7±1.1)d,P=0.03][10]。

2.NIPPV: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模式,NIPPV和CPAP相比较是否能降低插管率,研究结论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NIPPV和CPAP相比可降低插管机械通气的发生率,如一项RCT纳入84例早产儿,结果显示NIPPV较CPAP可显著降低插管率(25%与49%,P=0.04)[11]。另一项研究纳入76例早产儿,结论相似(NIPPV组与CPAP组插管率分别为13.5%与35.9%,P=0.)[12]。但也有研究显示NIPPV和CPAP差异不明显。一项研究纳入88例新生儿,随机分配到NIPPV组和CPAP组,4h内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另一项研究纳入例新生儿,随机分配到NIPPV组和CPAP组,72h内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NIPPV和CPAP相比可以降低72h内的插管风险(RR=0.60,95%CI:0.43~0.83)[15]。

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模式,NIPPV和CPAP相比较是否降低新生儿BPD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研究结论也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NIPPV与CPAP相比可降低BPD的发生率。其中一项RCT将84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随机分配到NIPPV组和CPAP组,结果显示NIPPV组BP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PAP组(2%与17%,P<0.05)[11]。另一项RCT共纳入例胎龄<30周的早产儿,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随机分配到NIPPV组和CPAP组,结果发现NIPPV组BP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PAP组(11%与46%,OR=0.15,95%CI:0.06~0.42,P=0.)[16]。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论。一项大样本RCT纳入1例出生体重<g、胎龄<30周的早产儿,随机分配在NIPPV组和CPAP组,结果显示BPD发生率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9%与31%,OR=1.03,95%CI:0.86~1.57,P=0.32),BPD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8.4%与36.7%,OR=1.09,95%CI:0.83~1.43,P=0.56)[17]。因此,NIPPV与CPAP相比是否可以降低BPD的发生率,结论尚不明确。

3.HHHFNC:一项研究纳入例胎龄28~42周,具有原发呼吸疾病的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湿肺),随机分配到HHHFNC组和CPAP组,结果显示72h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与11.4%,P=0.),但HHHFNC组需要呼吸支持的时间较CPAP组长(4与2d,P<0.01)[18]。但该研究中,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只占研究人群的1/3,因此难以向小胎龄儿人群推广[18]。另一项研究比较了HHHFNC和NIPPV在胎龄<35周、体重>g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76例患儿随机分组,HHHFNC和NIPPV组的治疗失败率(需要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9%与34.2%)[19]。对于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HHHFNC和NIPPV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效果相似。

四、无创通气技术辅助拔管

1.CPAP:CPAP在辅助拔管方面的应用效果早有大规模的研究证实。一项系统综述纳入8项RCT或类RCT,比较CPAP与头罩吸氧在辅助拔管中的作用,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与拔管后使用头罩吸氧相比,拔管后CPAP能够有效降低拔管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RR=0.62,95%CI:0.49~0.77),需要治疗人数为6(95%CI:4~10)。结论提示:极不成熟的早产儿拔除气管插管后,使用CPAP有助于预防随后可能出现的呼吸衰竭和再次插管[20]。

2.NIPPV:年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8项RCT或类RCT共例患儿,比较NIPPV和CPAP在拔管后过渡性呼吸支持中的效果;结果显示NIPPV组拔管失败率显著低于CPAP组(RR=0.71,95%CI:0.61~0.82),再次插管率NIPPV组也显著低于CPAP组(RR=0.76,95%CI:0.65~0.88),提示NIPPV和CPAP相比可以有效降低拔管失败率和再次插管率[21]。

3.HHHFNC:年澳大利亚的2项研究比较了胎龄<32周早产儿拔管后应用HHHFNC或者CPAP进行过渡性呼吸支持的疗效[22-23]。这2项研究的方案相似,研究观察指标均为生后7d的拔管失败率。其中一项研究是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拔管后应用HHHFNC较CPAP可降低拔管失败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与34%,P=0.14),但鼻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鼻部创伤指数为3.1±7.2与11.8±10.7,P<0.01)[22]。另一项研究是多中心RCT,共纳入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拔管失败率在HHHFNC组高于CP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与25.8%,P>0.05)[23]。年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拔管后随机分为HHHFNC组和CPAP组,结果显示拔管失败率均为9.4%[24]。综上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拔管后HHHFNC和CPAP在预防拔管失败方面效果相似。

五、其他仍处于研究阶段的无创通气技术模式

1.NHFV:有创高频通气模式作为临床中常用的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与常频机械通气模式相比较,在改善通气、促进CO2排出方面有明显优势,且不需要与自主呼吸同步,所以作为有创高频通气的衍生无创通气模式,NHFV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动物实验提示NHFV与NIPPV相比较,可以降低肺部炎症反应,促进肺泡发育[25],且可以降低无创通气吸气过程中喉部狭窄的发生率[26]。

临床研究提示,NHFV可以有效促进CO2排出。有研究纳入21例CPAP治疗失败的新生儿进行NHFV,设定振幅为35cmH2O,平均压7cmH2O,频率10Hz;结果显示动脉CO2分压在应用NHFV后显著下降(从8.3kPa下降到7.2kPa),促进CO2排出[27]。另外,一项前瞻性RCT共纳入46例重症湿肺患儿(生后20min氧饱和度<0.90),随机分配在NHFV组和CPAP组,结果显示NHFV组病程更短[(±20)与(±)min,P<0.01],氧疗(吸入氧浓度>21%)时间也缩短[(6.3±3.3)与(19.1±8.1)min,P<0.01],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28]。无创高频震荡通气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期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欧洲约17%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应用NHFV,且主要(27/30)应用于CPAP治疗失败的患儿[29]。

2.经无创通气技术吸入一氧化氮:通过无创通气模式吸入一氧化氮尚未应用于临床。一项应用婴儿肺模型进行的研究采用HHHFNC、CPAP以及NIPPV这3种模式吸入一氧化氮,检测呼吸道以及远端支气管部位的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显示在CPAP和NIPPV通气模式下,一氧化氮可以精确吸入,但HHHFNC驱动的一氧化氮吸入浓度与目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六、结论

综上所述,无创通气模式繁多,其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产房稳定,治疗新生儿原发性疾病,改善呼吸暂停,辅助拔管等,且仍将在技术、设备方面继续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l/2207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