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后,部分市民在体检报告上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肺结节”,不由担心起肺部可能出现病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张淇钏介绍,近期科室接诊的情况显示,部分市民在感染新冠后,经过CT检查出肺结节,多数会自行消失。专家提醒,肺里有结节不一定是肺癌,临床上近九成肺结节为良性。当出现肺结节时可适当重视,但不用过度紧张。■结节大小对判定结节性质很关键据介绍,肺结节的影像学定义是被肺实质完全包围、界限清楚的小病变,通常直径小于30毫米。肺结节直径小于5毫米的,称为肺微小结节;直径小于10毫米的,称为肺小结节。当肺内病变直径大于30毫米,即3厘米时,此时已是肿块而非结节。张淇钏介绍,从近期科室接诊的情况来看,部分市民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肺结节,甚至出现肺结节磨玻璃状;也有一些市民在年度体检中也发现肺结节。“对此不必过度紧张,结节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从临床情况来看,接近90%的肺结节病人都是良性的。”张淇钏说道。据介绍,确定结节的恶性与否,要从大小、形状、密度、生长速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其中,肺结节的大小是判定恶性概率的最重要依据。肺内结节越小,是恶性的概率就越低;肺内结节越大,是恶性的概率相应的增高。最大直径小于6毫米的肺内结节是恶性的可能性小于1%,基本上都是良性的。因此,如果CT结果显示为2毫米、3毫米的微小结节,基本上不用太紧张。张淇钏说,先进的高分辨率CT加上人工智能AI技术,让肺结节更容易被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0.2—0.3毫米的结节,现在都可以在报告上标示,引起“越来越多人患肺结节”的误解。他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的肺结节,大多为炎性结节,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增长或自行消失。他提醒,发现肺结节时,需要到呼吸科或胸外科医师处就诊。专科医生在观察结节时,会评估其大小、形状、密度、生长速度等,包括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和肺癌自身抗体谱等检测,必要时用常规CT三维重建或靶扫描;大于10毫米的结节必要时将通过胸部CT增强或PET-CT等多方面评判恶性的概率,以做到不漏诊也不过度诊断,从而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张淇钏团队正在分析病人的肺结节CT结果。彭深摄■肺癌高危人群可定期低剂量CT检查今年3月,国家癌症中心在《中华肿瘤杂志》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公布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首次提供各省主要癌谱流行情况。报告显示,肺癌是当前我国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因此,与肺癌有一定相关的肺结节,容易挑起人们紧张的神经。张淇钏介绍,目前全球发布的指南均推荐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以把肺内的结构和肺内的微小病变都清晰地体现出来,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及提高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技术的提高,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量是常规CT的1/5左右,能有效减少CT对身体的辐射影响。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可以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因此建议高危人群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40岁以下人群若偶尔通过CT检查发现异常,也需尽早就诊。那么,哪些人是肺癌高危人群呢?张淇钏介绍,肺癌的危险因素有多个,其中就有每年吸烟20包或戒烟时间短于15年,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合并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只要满足三个因素中的任一个,且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的,建议应主动进行肺癌筛查。尤其是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家族史的,更应主动定期筛查。对于年龄高于50岁的非肺癌高危人群的,他建议可以在年度体检拍胸片时,主动要求增加低剂量螺旋CT检查肺部。“作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更推荐使用低剂量螺旋CT代替X光进行肺癌筛查。”他表示,X光胸片仅能显示二维图像且相对不够清晰,而低剂量螺旋CT在发现肺部微小病变上更加灵敏,同时费用又是大部分市民能够接受的。因此,建议高于50岁人群可以主动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肺部检查,以免出现漏诊、误诊。南方+记者彭深通讯员吴树瀚黄晴点击图片,一键报料↓↓↓彭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220883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220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