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百草云医

哲学乃“万学之学”,医学的发展亦以哲学为基础,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临床诊疗的特点、科学研究的范式,均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和制约。也正是哲学基础的不同,造成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诸多方面的失洽。近来,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哲学理念,为中西医学基础、临床、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奠定了哲学基础,本文在介绍其产生过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特以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研究为切入点,示范该哲学理论如何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实验设计,以期促进中西医学的创新发展。

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医学理念的产生

东西方的先哲们对宇宙和生命本体的预设截然相反,公元前多年,亚里士多德综合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诸多元素学说,提出了完整的元素观念,即指“一种内在于事物”的广义的元素概念和“物体最终要分解为这些元素”的狭义元素概念,在此基础上,留基波和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假说,认为原子是一种构成世界万物的、永恒运动碰撞的、不可再分、数目无限的终极微粒,此观点后经伊壁鸿鲁、卢克莱修、道尔顿等人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原子理论,并成为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受原子论启发,生命科学研究者认为,生命体亦可被还原成最小的“原子”,通过明确“原子”的结构、功能,即可推知整体的所有信息,这就是“还原论”思想。15世纪后半叶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后的年间,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近代实验还原分析方法,经培根倡导后,在医学中被广泛应用[1],现代医学将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还原为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进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哲学基础则是“气一元论”,即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其承认物质、有形,但更强调功能、无形,因此淡化将生命体还原为最基本微粒的观念,而是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反应生命体的气化功能及健康状态,并据此遣方用药、养生保健,以恢复或加强机体的自稳态。中医学辨证论治,为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人民的的健康繁衍亦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19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消除了人们对绝对时空和可控测量的幻想,基于形式逻辑体系和还原分析实验方法的近代科学大厦轰然倒塌,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加之复杂疾病的层出不穷和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日益增高,现代医学开始审视自身的不足[2]:还原分析的结果往往不能加和为整体的生命活动;也不能构成对复杂疾病多环节发病的整体认识;即便对于某些复杂疾病的某一发病环节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推导出的治疗方法往往作用靶点单一,疗效欠佳,毒副作用大;对于病因病机尚未认识清晰的复杂疾病更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干预措施。正当现代医学在还原分析的困境中步履维艰之时,系统论的哲学思想为其指出一条新路。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3],具有其构成元素在独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新质,这种新质不能由部分简单线性加和推导出来,而是由组成元素的动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涌现出来,称之为整体涌现性[4]。在此基础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莱诺伊·胡德于年提出系统生物学概念: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成为“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5]。

强调整体观念的中医学,虽然在思维方法上与系统论不谋而合,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抽象性、非量化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均使得人们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理解、认同、推广、优化等产生困难。受系统生物学理念启发,年,北京香山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提出了针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理念,为中医药由模糊系统走向还原论证提供了原则引领。

可见,善于还原分析的西医自下而上整合,走进系统生物学时期;长于系统论的中医自上而下还原,迈向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的阶段。二者殊途同归,但要进行无偏差的对接,需要过程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积极互动: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在初始条件计算参数时的有益的提示;而系统的研究策略则在传统的以解构简约为特点的还原论研究中注入真正的生命的内涵[6]。

基于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实验研究初构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灶的出现和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沉积,肺泡结构及肺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是一种难以逆转的最常见的致命性肺疾病[7]。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PF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约为16.3/10万,且3年内急性恶化发生率为20.7%[8-9]。IPF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当前对其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临床亦缺少公认、可靠的治疗方案,是中西医学共同面临的治疗难题。

目前,利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揭示IPF的发病机制是现代医学在IPF方面的研究核心,关于IPF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基质生成与降解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细胞凋亡,Th1细胞(Ⅰ型辅助T细胞)因子和Th2细胞(Ⅱ型辅助T细胞)因子反应失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学说等等,另有研究表明,IPF与端粒/端粒酶、炎症因子等亦存在一定关系。而各种学说之间往往通过某个或某些细胞因子产生联系,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IPF发病机制细胞因子网络,故亦有众多学者提出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学说,笔者综合上述研究观点,绘制IPF发病机制的简图如下:

中医学对IP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机阐释、辨证论治及中药复方的疗效评价方面。IPF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气短、喘息、刺激性咳嗽、咳唾涎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淡暗舌,脉象细数,缠绵难愈,进行性加重,多数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肺痿”、“肺痹”范畴。对于其病机,学者多持本虚标实之说,如有学者认为肺痿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为肺肾气阴两虚,标为血瘀肺络[10]等,总结而言,“虚”主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等,“实”包括痰、热、瘀、毒等,病位主要为肺,与脾肾相关。在治疗上,多分期辨证、分证论治,其分期主要有早、中、晚三期,急性期与慢性期,肺泡炎期与肺纤维化期三种分法,各期分证则证型不一、数目不等,归纳而言,其治法主要有益气、养阴、清热、温补、活血、化痰、通络等。

中医辨证论治,在IPF治疗方面略显优势,但方剂具体作用机制的模糊性则降低了其可信度、推广度,亦限制了其最优配伍的研究;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伴随其对IPF发病机制的认识而不断优化,但由于IPF本身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单一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断其病理转归,另一方面,虽然与IPF发病相关的“指标”层出不穷,但各指标在IPF形成过程中作用和相互关系的整体评估揭示不足,故临床缺少公认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免疫抑制剂仍是IPF药物治疗的主要选择,疗效不确切,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大,且价格昂贵。

鉴于中西医学对IPF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可在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理念的引领下,将IPF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中药复方干预IPF的机制研究及疗效评价结合起来,具体设想如下(为便于叙述,笔者将用于研究的干预IPF的中药复方命名为“某复方”)

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于“某复方”干预IPF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构思

1.循序还原分析,渐进系统整合

系统生物学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研究为技术平台,对人力、物力、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略欠针对性;最能体现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方剂,其君臣佐使的概念深刻体现着系统论思想,如若其被还原到组分甚至有效成分层次,不仅对于科研条件的要求较高,亦难保持中医药特色。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实现中西医系统论与还原论完全统一的研究道路上,应循序还原分析,渐进系统整合。故在研究中,可先选择与IPF发病相关的代表性的部分西医指标而非像系统生物学要求的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某复方”只还原到君臣佐使层次而非有效成分。另外,可借助中医系统思维的优势,预见一定的西医还原分析结果,从而增加还原数据收集的目的性。

2.系统思维引导还原假设,还原假设服务系统整合

整体性,等级秩序性,联系性,动态性,层次性等是系统论的重要原理。整体性原理认为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涌现整体特性。据此提出还原假设:?IPF的发病机制是上述各种学说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指标的统计学改变并不能认为是其特异性标志,各指标先后或共同改变至某一格局,方涌现出IPF的系统特性;?“某复方”作为一个治疗系统,其干预IPF的机制很可能是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系统论等级秩序性原理认为,组成系统的不同要素对系统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据此提出还原假设:?与IPF发病相关的指标,在IPF形成中的权重不同,表现在指标发生改变的时间先后,持续时间,及变化程度等;?“某复方”全方组,及君臣佐使组的作用靶点和治疗效果不同,并初步预见其作用疗效依次降低,且认为疗效能够间接反映该组所对应的作用机制在IPF发病中的权重。

系统论联系性原理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存在着拮抗、协同、线性、非线性关系等。据此提出还原假设:?各指标间存在相互关系;?“某复方”君臣佐使四组药物在干预IPF疗效上存在交互作用。

系统论动态性原理认为,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据此提出还原假设:?在IPF发生进程中,各指标存在运动变化的趋势;?“某复方”不同阶段的干预机制不同。

系统论层次性原理认为,复杂事物中一个层次与另一层次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它要求人们在考察每个组织层次时,不但了解本层次,而且要了解相邻的层次。据此提出还原假设:?IPF在形成过程中,生命体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各个层次上的变化有一定的区别;?“某复方”能够作用于IPF发病的多个层次。

在以上系统思维和还原假设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IPF实验研究的设计,对于其具体的研究方案,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詹启敏,赵仲堂.医学科学研究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2]徐洪洁,吕晓东,庞立健,等.慢性病的“纲目经纬”中医辨证施护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8:-.

[3]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赵光武,科研方法论转换与中医复兴——超越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两者辩证统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3:94-99.

[5]HoodL.Systemsbiology:integratingtechnology,biology,and







































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
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z/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