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笔记
学习目标:
1.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
2.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3.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一般特征。
4.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
范畴
医学蠕虫学 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洲)麻风、结核、登革热。(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
(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先天抵抗作用:皮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淋巴系统和补体系统的防御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1、消除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既可清除体内寄生虫又能完全抵抗再感染。如皮肤利什曼病。
2、非消除性免疫: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而仅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
带虫免疫-疟疾感染、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如体内低密度原虫,一定保护性免疫力,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一定抵抗力,带虫免疫(premunition)。在某些蠕虫如血吸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再次侵袭的童虫,这种免疫状态称为伴随免疫(co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wh/220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