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睚眦

我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用百倍热情去完成我的人生诺言,为山里的孩子和百姓们服务,为山里的教育事业贡献我自己的一切一切!

这句话,是张桂梅写《一封家书》最后的一句话,是对家人的解释,更是自己的人生信仰。

她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家人。父母离世之后,妈妈看过两回,爸爸只看过一回。最疼爱的哥哥和姐姐不在时,她都没有到场,而造成这个“过失”的原因,正是为了把华坪免费女高办起来。

后来,女高办起来了,她凭着一己之力把位贫困学生送出了大山。

她的故事堪比“愚公移山”,这样的英雄,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

01“我完全受不了,买个盒把他装了”

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她是满族女孩,也是家里的老小,母亲生她时48岁,父亲也已经53岁了,家里的哥哥姐姐都已经成年。所以有什么好吃好玩的都紧着她,不舍得让她受一点委屈。

童年的张桂梅是幸福的,不过这个幸福并没有维持太久,她的母亲因为生病,在张桂梅未满10岁就撒手人寰,母亲的却席,让她心里有了大缺口。都说长姐为母,大多时候,都是姐姐在照顾她。

在她17岁那年,姐姐参加“三线建设”,一家三口带着张桂梅来到了云南的中甸县,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生活。

作为党员,当时的张桂梅已经参加了工作,她先是担任林场和党校团支部任职,后来又当了妇女主任。

年纪轻轻的张桂梅就开始帮着人民解决问题。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所以才会有后来建女校的大爱举动。

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已经调到林业局上班的张桂梅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十分激动。于是,她开始买资料和复习功课,熬夜学习,备战高考。

这一次高考,是张桂梅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如果她没有参加,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故事。

年,张桂梅调到云南一家子弟学校当中学老师,后来,她考上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张桂梅为人温和,对学生很温柔,在学校里十分受学生的欢迎。同事们看到这个个子娇小的姑娘,也对她十分宠爱。

有一位比她年长的老师尤其对张桂梅的婚事上心,介绍了她大几岁的白族小伙。小伙也是参加了第一届高考,他十分的有上进心,参加高考后,他并不满足,而是一心想去考研。

张桂梅被他的上进心吸引,就像两块磁铁,两人紧紧相依在一起。

这位小伙也确实是优质股,在一起没多久,就被调任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当校长,当时他们的感情也十分稳定,张桂梅跟着他一起去了新学校,两人在喜洲结婚。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世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妇,假如你们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请你们先别结婚。

婚后,张桂梅和丈夫也不免有小摩擦,比如,张桂梅做起事来没完没了,连饭都不吃,丈夫就觉得她不爱惜自己;自然,张桂梅也觉得丈夫不讲卫生,脏衣服臭袜子乱丢乱放。

可对于他们来说,小摩擦也是夫妻之间的浪漫,更是一种情感调和。

有一次学校放暑假,最后一天晚上,学校老师聚在一起开了联欢晚会。气氛热烈时,有老师起哄:“董校你拉一首呗,董夫人你也来唱一个!”

张桂梅害羞,说什么都不愿意。结果丈夫拉着她说:“没事,你唱歌比我拉好。”

丈夫拉着二胡,张桂梅唱了一首红色歌曲。

一曲终,两人相视一笑。

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表演,也是他们最后一次。

放假后没多久,张桂梅丈夫就觉得难受,吃不下东西。医院。医院,才刚把症状说完,医生医院做检查。

随后,夫妻二人来到医院,到医院的当天就办理了住院,过了两天,结果出来了。

是胃癌晚期。

这对年轻的夫妻,成婚才没有几年,两人连孩子都还没生,就面临着最无奈的生离死别。

那天晚上,在黑夜中,张桂梅和丈夫一起坐在病床上。他问:“如果我不在了,你要怎么活?”

回应他的,是一声声抑制的哭声。

绝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不停拉紧。一夜之间,张桂梅丈夫的头发全白了,就连胡子都是雪白。

为了凑钱给丈夫治病,家里能卖的一切都卖了。然而,还是没能把人留住。

她说:“我完全受不了,买个盒把他装了,我坐客车不敢吱声,我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七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一动都没动。”

爱就像周国平说的,它不是人生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其中必然有平缓的流程,也有明显的主航道,但也会有支流和暗流。

在暗流面前,张桂梅深陷其中,丈夫就安葬在学校后面的苍山,她走不出来,几个老师轮流的守着她,后来教育部的人生怕她做出什么傻事。与其在学校里睹物思人,不如换个环境让她重生。

02老师,我不想嫁人,我想读书

年,张桂梅来到了华坪县中心学校,后来因为工作的出色,被调到了民族中学当班主任。

开学那天,一位中年父亲拧着一袋钱来交学费,那一袋子钱,里面面值最大的是5毛。清点完毕后,只有50块钱,还差元才够学费。

这位父亲凌晨4点起床,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过来,家里十分贫困,这一袋子钱是他们一年的积蓄。张桂梅什么也没说,自己垫了元。

这件事,触动了张桂梅的心灵,但真正让她要办免费女高是一位学生的遭遇。

开学没多久,一位女学生哭着和张桂梅说:“老师,我不想嫁人,我想读书。”

细问后才得知,孩子家里太穷,父母为了有钱送儿子上学,只能把13岁的女儿嫁出去,换一些嫁妆。

张桂梅一听,心里气愤,带着孩子翻过2座大山,想要找孩子父母理论一番。可等她看到孩子家的条件后,她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此后,再也没见女孩来学校了。

这一件事,成了张桂梅心中的痛,每每想起孩子的脸,她的心就煎熬一回,她需要救赎,哪怕将自己化作“燃灯”。

此后,她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工资省下来援助孩子们,捐款高达40万元,可面对大山里的贫困,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杯水车薪。

她心里明白,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穷。

一位好女人,能造福三代。

于是,她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她要办一间女子高中,专门帮助考不上或者没钱上学的女孩子。

然而,想要办一间免费高中,这是何其难的一件事。张桂梅把自己的想法上报,领导们都很支持,可是当地的机关能支持的并不多。

张桂梅明白,剩下的路只能靠她自己走。也正是为了把学校办起来,她错过了和哥哥的最后一面。

哥哥病重时,她正在北京参加和企业家谈话。免费女高能不能办起来全看这一次。

姐姐让她马上回去,但张桂梅不舍得错过这次会面。她想着讲完话,立马就回哈尔滨。

可时间不等人,等讲完话,张桂梅打电话回去时,姐姐冷冰冰的说:“人已经火化了,你不用回来了。”

这件事成了她无法弥补过失。同时,也激励着她一定要把女高办好。

年,华坪免费女高正式成立,由张桂梅当校长,带领17名老师一起把学校撑起来。

当时,学校才建成一栋教学楼,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张桂梅打开校门招生。

没有饭堂,没有寝室,就连方便都要去到学校对面的山里。

上完晚自习后,就把被子拿到走廊铺开睡觉,第二天凌晨5点,张桂梅准时叫孩子们起床晨跑。吃完早餐后开始一整天的学习。

女高第一届学生只有名,后来有4名受不了辍学;17名老师只剩下6名。

就在张桂梅想放弃的那一刻,想起了自己的入党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于是,她带着剩下的老师咬牙坚持。

3年奋战,剩下的96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

此后,华坪女高成了上大学的“保险柜”,只要进去了,就等于进了大学校门。

为了招收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在12年间,每一位学生入学,张桂梅都亲自到家里查看。在家访路上,她出过意外。但是该去的地方,她一个都没少去。

为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她们面前,她从不会讲“贫困”二字。

心中有大爱,所以慈悲。

03是高山而不是小溪

心中有灯塔,在遥远的彼岸也会到达。

张桂梅在华坪女高悉心耕耘,在这几年间,她用心托起,把名学生了托出了大山。

最近几年,她荣获了“最美乡村教师”、“中国好人”、“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她实至名归。

如今,她的身体透支到了极点,双手都贴满了药膏。

她患有左手骨瘤、右手神经末梢瘤、左肾囊肿、肺纤维化等等23种疾病。

但她依旧是不在乎,甚至不愿意花钱去看病。尽管身体有巨大的不适,但她依旧和学生们在一起。

一到5点,她就拧着小喇叭去喊孩子们起床,带着她们列队喊口号。

张桂梅在,女高在,女高精神在。

记得有一年,网络上有人开始抨击她,说她只会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每天都在背课题,根本就不是科学教育。

面对质疑,张桂梅回应:我们无路可走,唯有硬闯,只有记住了,才能万无一失。

不管怎么做,总不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谁不知道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孩子们压力巨大呢?可社会上没有绝对公平可言,教育资源总会向发达的地方倾斜。

面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环境,华坪女高的孩子们,如果她们不拼,高考时拿什么资本去和其他孩子竞争呢?

想要走出大山,只有“苦学”。

年7月,张桂梅获得了“七一勋章”,她在发表感言时说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都会站在讲台上,九死亦无悔。

张桂梅浑身都充满着力量,为了挣脱命运的枷锁,她与天斗,与病魔斗。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不会服软,就像华坪女高的校训一样:

我是高山而不是小溪,我要站在最高处看着那些平庸的沟壑。我是人中豪杰,不是无名之辈,我要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藐视懦夫。

她为了教育事业,为了阻断贫穷,付出了一切。在她眼里,学生的前程高于自己的生命。那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张桂梅!

为这样的张桂梅点赞,她的故事值得更多人传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yf/2209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