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

来源:丁香园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PM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DM。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我国PM/DM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不清楚。美国发病率为5佰万人,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2。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呈双峰型,在儿童5~l4岁和成人45~60岁各出现一个高峰。年Bohan和Peter将PM/DM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多肌炎(PM);②原发性皮肌炎(DM);③PM/DM合并肿瘤;④儿童PM或DM;⑤PM或DM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年Witaker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两类.即包涵体肌炎和其他(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增生性肌炎)。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1.肌肉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1)肌无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临床表现与受累肌肉的部位有关。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不能梳头、穿头。骨盆带肌及大腿肌无力:抬腿不能或困难,不能上车、上楼、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可严重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头常后仰。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声哑等。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引起反酸、食道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症状难以区别。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肌无力程度的判断: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能轻微收缩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做平面移动,但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抗地心吸引力);4级:能抗阻力;5级:正常肌力。(2)肌痛在疾病早期可有肌肉肿胀,约25%的患者出现疼痛或压痛。2.皮肤DM除有肌肉症状外还有皮肤损害。多为微暗的红斑。皮损稍商出皮面,表面光滑或有鳞屑。皮损常可完全消退,但亦可残留带褐色的色素沉着、萎缩、疤痕或白斑。皮肤钙化也可发生,特别在儿童中出现。普遍性钙质沉着尤其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皮肤病变往往是皮肌炎患者首先注意到的症状。①向阳性紫红斑: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见于60%~80%DM患者,它是DM的特异性体征。~Got—tron征:此征由Gottron首先描述。被认为是DM的特异性皮疹。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也可出现在膝与内踝皮肤,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③暴露部位皮疹:颈前、上胸部(“V”区),颈后背上部(披肩状),在前额、颊部、耳前、上臂伸面和背部等可出现弥漫性红疹,久后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④技工手: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同技术工人的手相似,故称“技工”手。尤其在抗Jo一1抗体阳性的PM/DM患者中多见。⑤其他皮肤病变:虽非特有,但亦时而出现,包括:指甲两侧呈暗紫色充血皮疹,指端溃疡、坏死,甲缘梗死灶,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等。慢性患者有时出现多发角化性小丘疹,斑点状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皮肤萎缩和色素脱失,称为血管萎缩性异色病性DM。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少数患者皮疹出现在肌无力之前。约7%患者有典型皮疹,但始终没有肌无力、肌病、肌酶谱正常,称为“无肌病的皮肌炎”。3.关节关节痛和关节炎见于约20%的患者,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X线相无骨关节破坏。4.消化道10%~30%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为食管上部及咽部肌肉受累所致.造成胃反流性食管炎。X线检查吞钡造影可见食管梨状窝钡剂潴留.甚至胃的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5.肺约30%患者有肺问质改变。急性问质性肺炎、急性肺问质纤维化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可闻及肺部细湿哕音.x线检查在急性期可见毛玻璃状、颗粒状、结节状及网状阴影。在晚期x线检查可见蜂窝状或轮状阴影,表现为弥漫性肺纤维化。部分患者为慢性过程。临床表现隐匿.缓慢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少数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其病理基础为肺小动脉壁增厚和管腔狭窄。肺功能测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障碍。肺纤维化发展迅速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6.心脏仅1/3患者病程中有心肌受累.心肌内有炎性细胞浸润,问质水肿和变性,局灶性坏死,心室肥厚,出现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约30%出现异常,其中以ST段和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心房纤颤、期前收缩、少~中量的心包积液。7.肾脏肾脏病变很少见,极少数暴发性起病者。因横纹肌溶解,可出现肌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PM/DM患者可有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但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8.钙质沉着多见于慢性皮肌炎患者,尤其是儿童。沿深筋膜钙化多见,钙化使局部软组织出现发木或发硬的浸润感,严重者影响该肢体的活动。钙质在软组织内沉积.x线示钙化点或钙化块。若钙质沉积在皮下。则在沉着处溃烂可有石灰样物流出,并可继发感染。9.恶性肿瘤约有1/4的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可发生恶性肿瘤,男性多见。DM发生肿瘤的多于PM,肌炎可先于恶性肿瘤2年左右,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也可出现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切除后肌炎症状可改善。10其他结缔组织病约20%患者可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PM和DM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并存。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称为重叠综合征。少数患者和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炎性肠病和白塞病相重叠。11.儿童PM/DM儿童DM多于PM,约为l0~20倍,起病急,肌肉水肿、疼痛明显,可有视网膜血管炎。并常伴有胃肠出血、黏膜坏死,出现呕血或黑便,甚至穿孔而需外科手术。疾病后期,皮下、肌肉钙质沉着,肌萎缩。12.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myositis)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起病隐匿,病变除可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外,尚可累及远端肌群。与PM不同的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指屈肌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和肌肉压痛罕见。肌酶正常.对激素治疗反应差。病理特点为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查到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显示胞质和胞核内有小管状的丝状体。1.症状、体征:①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以及颈肌、咽肌、呼吸肌无力,逐渐加重,可伴肌痛。②典型的皮疹。一些患者在发病初皮疹仅出现在眼内眦及鼻梁两侧,或有典型皮疹而无肌无力者应引起注意。~PM/DM患者发热并不少见.特别是并发肺部损害者。2.辅助检查:(1)血清肌酶: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碳酸酐酶III等,其中以CK最敏感。CK有3种同功酶:CK—MM(大部分来源于横纹肌、小部来自心肌);CK—MB(主要来源于心肌,极少来源横纹肌);CK-BB(主要来源于脑和平滑肌)。其中CK—MM活性占CK总活性的95%~98%。PM/DM主要以CK—MM的改变为主。碳酸酐酶III为惟一存在于横纹肌的同列酶,横纹肌病变时升高。但未作为常规检测。其他肌酶同时来源于其他组织器官对PM和DM的诊断帮助不如CK。肌酶活性的增高表明肌肉有新近损伤,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肌酶的高低与肌炎的病情变化呈平行关系。可作为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指标。肌酶的升高常早于临床表现数周,晚期肌萎缩肌酶不再释放,肌酶可正常。在一些慢性肌炎和广泛肌肉萎缩的患者,即使处于活动期,其肌酶水平也可正常。(2)肌红蛋白测定:肌红蛋白仅存于心肌与横纹肌,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多数肌炎患者的血清中肌红蛋白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呈平行关系,有时先于CK升高。(3)自身抗体:①抗核抗体(ANA):PM/DM中ANA阳性率为20%~30%,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②抗Jo一1抗体:是诊断PM/DM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为25%,在合并有肺问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抗Jo一1阳性的PM/DM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肌无力、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诺现象和“技工手”。(4)肌电图: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即在肌肉松弛时出现纤颤波、正锐波、插入激惹及高频放电;在肌肉轻微收缩时出现短时限低电压多相运动电位;最大收缩时出现干扰相。(5)肌活检:取受损肢体近端肌肉如三角肌、股四头肌及有压痛和中等无力的肌肉送检为好,应避免在肌电图插入处取材。因肌炎常呈灶性分布,必要时需多部位取材,提高阳性率。肌肉病理改变:①肌纤维问质、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有组织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②肌纤维破坏变性、坏死、萎缩,肌横纹不清;③肌束间有纤维化,肌细胞可有再生,再生肌纤维嗜碱性,,核大呈空泡,核仁明显;④血管内膜增生。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3.PM和DM的诊断标准:Bohan和Peter()提出的诊断标准:①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②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CK升高;③肌电图异常;④肌活检异常;⑤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具备上述①、②、③、④者可确诊PM,具备上述①~④项中的3项可能为PM,只具备2项为疑诊PM。具备第5条,再加3项或4项可确诊为DM:第5条.加上2项可能为DM.第⑤条,加上1项为可疑DM。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不典型病例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例如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风湿性多肌痛等疾病鉴别。①运动神经元病: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进行性肌萎缩,无肌痛,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②重症肌无力: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在进行性持久或反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血清肌酶、肌活检正常,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新斯的明试验有助诊断。③肌营养不良症: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无肌压痛,有遗传家族史。④风湿性多肌痛:发病年龄常大于50岁,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乏力及僵硬.血沉通常在50mrrdlh以上,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正常,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⑤感染性肌病:肌病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相关.表现为感染后出现肌痛、肌无力。⑥内分泌异常所致肌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周期性瘫痪,以双下肢乏力多见,为对称性.伴肌痛,活动后加重,发作时出现低血钾,补钾后肌肉症状缓解: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肌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也可出现进行性肌萎缩,常见为嚼肌、胸锁乳突肌、股四头肌及手部肌肉。肌肉收缩后弛缓延长.握拳后放松缓慢。⑦代谢性肌病:PM应与线粒体病、嘌呤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肌病相鉴别。⑧其他:应与药物所致肌病鉴别,如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所致肌病.长期使用青霉胺引起的重症肌无力;乙醇、氯喹(羟氯喹)、可卡因、秋水仙碱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肌病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并适当进行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症状控制后适当锻炼。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避免感染。2.药物治疗:①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首选药物.通常剂量为泼尼松1.5~2mg?kg?d,晨起一次13服,重症者可分次13服,大多数患者于治疗后6~12周内肌酶下降,接近正常。待肌力明显恢复,肌酶趋于正常则开始减量,减量应缓慢(一般1年左右),减至维持量5~10mg/d后继续用药2年以上,在减量过程中如病情反复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发展迅速或有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0.5~1g/d静脉冲击治疗,连用3d,之后改为60mg/d13服,再根据症状及肌酶水平逐渐减量。应该指出:在服用激素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感染情况,必要时加用抗感染药物。②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反复及重症患者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时避免不良反应。①甲氨蝶呤(MTX):常用剂量为l0~15m舄倜,13服或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缓慢推注,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隋酌情加量(30mg/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数月或数年。有的患者为控制该病持续小剂量服用MTX5年以上,并未出现不良反应。MTX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酶增高、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口腔炎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②硫唑嘌呤(AZA):常用剂量为2~3mg?kg-?d-,13服,初始剂量可从50mg/d开始,逐渐增加至mg/d,待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为50mg/d。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肝酶增高等。用药开始时需每l~2周查血常规i次.以后每卜3个月查血常规和肝功能1次。③环磷酰胺(CTX):对MTX不能耐受或不满意者可用CTX50~mg/d13服,对重症者,可0.8~1g加生理盐水ml,静脉冲击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出血性膀胱炎、卵巢毒性、诱发恶性肿瘤等。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3.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在切除肿瘤后,肌炎症状可自然缓解。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本病可获得满意的长时间缓解.可同正常人一样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以及吸人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对并发心、肺病变者.病情往往严重,且治疗效果差。儿童患者通常死于肠道血管炎和感染。合并恶性肿瘤的肌炎患者,其预后一般取决于恶性肿瘤的预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hcm.com/zcmbzl/4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